古桥流水,竹木葱茏。近日,记者走进长汀县河田镇余地村,余地河从村中流淌而过,满山叠翠映入眼帘,一片绿意盎然。
余地村竹林茂密,绿树成荫。
余地村,是省定革命基点村,曾经也是典型的贫困村,距河田镇15公里,全村共230户1200余人。经过余地村人民的辛勤奋斗,如今的余地村从昔日贫穷基点村不断向新时代美丽乡村跨步迈进。
“红旗不倒的地方”
1930年6月中旬,在长汀县委书记段奋夫的领导下,在红军的有力支持下,余地村人民举行了武装暴动,成立了乡村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放粮,种好田地支援前线。余地人民也积极配合红军参加了1931年攻打童坊团匪、1932年攻打漳州、1934年松毛岭保卫战和河田阻击战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余地成为长汀革命新的风暴中心,也是原闽粤赣纵队第七团团部所在地。在革命最艰辛的日子里,闽粤赣边纵独立七团坚持游击战争和敌人周旋,余地百姓坚持接头、联络、物资供应直至全国解放,有力地支持了革命事业。
余地人民参加革命冲锋陷阵,不畏牺牲,这里有30多位烈士和15名失散红军、五老人员,余地村也被誉为“红旗不倒的地方”。1953年,余地村被福建省评为革命基点村。
红色土地绿色发展
“余地如今的发展得益于长汀县老促会20年来的帮扶。”据余地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邱富生介绍,余地村处于严重水土流失区,当年山光人穷,山头红土裸露,全村1万多亩山地没有一根毛竹。从1999年开始,长汀县老促会把余地村作为挂钩帮扶的试点村,帮助余地村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从生态建设、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美丽乡村方面,使余地村改头换面。
2008年,长汀县老促会开始引导余地村发展竹业,组织该村8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到浙江安吉学习种竹,以一株10多元价格从安吉等地调来竹苗,免费支持村民种竹几百亩。2016年,长汀县老促会又组织余地15名干部群众赴安吉取经,并种竹200亩。10年来,全村种植毛竹达1500亩,不但保护了生态,美化了村庄,而且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下一步计划创办毛竹加工厂,加工毛竹制品,让村民多一条增收途径。”余地村书记、主任邱富生说。
“在家务农都比打工挣钱,一家人种芋头,一年十来万收入。”村民邱万金生说,因为余地村大力发展槟榔芋产业,许多人在家门口就能打开致富路。此外,余地村还鼓励村民外出南山,甚至到江西等地异地租赁、规模种植槟榔芋。如今全村包括易地种植的槟榔芋面积达2000余亩,槟榔芋成为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村民邱金九生作为槟榔芋种植大户,其每年靠槟榔芋收入就能达到20万元。
如今,河田镇余地村实现全村脱贫,村内新房接连建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庄环境美不胜收。余地村并被列为“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将努力打造出“红色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区、产业支撑示范区、多村休闲旅游区”四大特色片区,把昔日贫穷基点村建设成新时代美丽乡村。
来源: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