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城里,有两座天后宫,一座在汀州东门外,一座在汀州北山东部。妈祖是何方神圣?汀州人为什么供奉妈祖?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了解一下妈祖文化。
妈祖(又称“天上圣母”),莆田渔家林氏女,是沿海一代代代相传的海上保护神。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汀州奉祀妈祖相传始于南宋。据史料记载,著有世界最早的5卷法医专著《洗冤集录》的宋慈于1232年(南宋理宗绍定年间)任长汀县令,他上任后,得知汀州的食盐是由福州沿闽江溯流而上地运来,路途遥远,滩多礁暗,以致食盐价格居高不下。为缩短运盐路线,造福人民,宋慈决定改为向路途更近的潮州采购,为此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使汀州与潮州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随着来往的增加,汀州人民了解到妈祖作为海上航运保护神的传说,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妈祖信仰,故在汀州修建了天后宫。
汀州天后宫是名胜古迹之一,是汀州八县人和海外侨胞瞻仰、朝拜之处,历代均有修葺,为劳动人民的古文化遗存。1990年,成为第三县级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8月,民间组织成立了“汀州天后宫古迹修复协会”,筹资修复曾经有部分建筑作为长汀电厂的天后宫。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东门的天后宫。
北山东部的天后宫估计是在东门天后宫不能发挥作用时所见,随着东门天后宫的壮大,它的发展已有所……
长汀的河田、策田、濯田和七里亭等处也建有天后宫。
当然,妈祖信仰传到了汀州,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妈祖已不仅限于航运的保护神了,她的神通也被各类信徒发展了。
客家民系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然而客家人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文化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面!
汀州天后宫位于长汀县城东大街,朝天门外。由山门、朗门、戏台、钟鼓楼、水阁楼、前殿、正殿、后殿及圣母间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四面环水,是汀州八邑敬奉妈祖的场所和旅游观光胜地。汀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原名“三圣纪宫”,宋《临汀志》载:“三圣纪宫在长汀县南富文坊,及潮州祖庙(天纪庙)。……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祝祷焉。”
据考,宋理宗绍定年间,汀州知州李华及著名法医鼻祖、长汀县令宋慈,开辟了汀江航运,使汀州与潮州、汕头的交往日臻繁荣。因汀江多有急流险摊,为航运安全,故在汀江河畔修建妈祖庙,祈愿护海女神妈祖庇佑所有船只安全。
50年代,汀州天后宫划归县电厂管理使用。改革开放后,为保护文物旧址,恢复文物景点原貌,县政府作出决定,搬迁电力公司,成立维修协会,有组织有计划地修复天后宫。
修复工程从1994年开始,现已修复完成前、中、后三座大殿及宫门、戏台、钟楼、鼓楼、两廊水树等,天后宫以原有巍峨壮观的新姿展现于世人面前。
天后宫正面是高大恢宏的石牌楼,中门两边分别镶嵌着“龙凤呈样”等四块大型壁雕。门联为“天纪神力海不扬波稳渡慈航登彼岸,圣母恩德民皆乐生遍传显绩降人尸”,门楣“后德配天”上方石斗拱托起的盾额刻着“天后宫”三个金色大字。
左右边门额楣分别镜刻“河清”、“海宴”。进门后两边门中间是戏台;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汀州天后宫不仅在当地乃至整个汀江流域影响巨大,而且与台湾有深厚的渊源。在台湾,各地妈祖庙供奉的神像,直接源自大陆不同地方的有不同的称谓,如湄洲来的称“湄洲妈”、同安来的称“银同妈”、泉州来的称“温陵妈”,以后兴建的寺庙供奉的妈祖像若从当地某寺庙分灵而去,则称后者为“祖家妈”。历史上汀州去台者不少,难免带去家乡神灵以求保佑,所以,台湾有不少供奉“汀州妈”和由此分灵而去称前者为“祖宗妈”的妈祖庙。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嘉义县笨港天后宫和创建于1981年的台中县龙井乡龙天宫所奉的妈祖像,就都称“汀州妈”。前者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随郑氏去台的汀州人,分灵汀州天后宫妈祖金身携带渡台的,“初供奉家中,供同乡膜拜,由于神威显赫,众同乡倡议归公,于是笨港天后宫革创,昵称‘汀州妈庙’。”现其三川门和宫内柱上,还分别铭有“港庄永在慈恩遍地继汀州”和“上封圣母灵分孤岛溯汀州”等联句。因其有求必应,信众早超出族群并声名远播,于是,各地民众创建妈祖庙时,都喜从此分灵。如乾隆初年彰化县创建的“南瑶宫”所奉妈祖,即由此分灵并称笨港天后宫为“祖家”。这种“岛内从笨港天后宫和南瑶宫分灵汀州妈祖的庙宇为数不少。”正因为如此,汀州天后宫与台湾有关寺庙和人士互动十分密切。对岸不仅常组团前来进香,还捐赠款项,仅从1994年至1999年修复汀州天后宫时从其《捐资芳名录》统计,台胞就捐了138007.3元人民币和132300元新台币(不含美元),占这段时期所收捐资总数1263346.1元人民币的百分之十以上。可见汀州天后宫与台湾妈祖庙的关系源远流长。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精医术,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熟习水性。湄洲对岸有个地方叫做门夹(今忠门镇文甲村),海中礁石错杂,船只经过时常触礁遇难,赖她拯救,往往得以不沉,乡人感颂不已。开宝八年(975年),默娘16岁。一次,她随父兄坐船渡海,时风涛险恶,不幸船被巨浪掀翻,她赶紧背起父亲泅水到岸边,哥哥却被急流卷走。她又和母亲、嫂嫂驾船寻找,终于把尸体找回埋葬。因此,深受乡亲们的赞颂。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默娘和女伴登高赏景,在湄山之巅“升化”。里人以为神,遂立祠祀之,号为“通贤灵女”。
宣和四年(1122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朝鲜),海上遇风,舟行安稳,认为是得到林默神灵保佑。奏闻,赐“顺济”庙额。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莆田人黄公度遭贬,赴平海军(今泉州)任节度判官时,曾观瞻建在圣墩的顺济庙,题诗赞道: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崪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姓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樯一信风。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累封林默为“夫人”。光宗、宁宗两朝,累封为“妃”。开庆元年(1259年),进封“显济妃”。元世祖、成宗、仁宗、文宗四朝,累封“天妃”。明洪武五年(1372年),敕封“圣妃”。永乐七年(1409年),加封“天妃”,建庙于都城外,额为“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宣德五年至六年(1430~1431年),遣官至湄屿致祭并修整庙宇。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天后”。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遣官至湄洲修整庙宇。雍正四年(1726年),世宗亲书“神昭海表”额,命匾于湄洲祖庙和厦门、台湾二处天后宫。1928年,改庙号为孝女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默娘被崇奉为“海上和平女神”,对妈祖的信仰遍布世界各地。湄洲岛被开辟为旅游区,世界各地人士前来朝圣妈祖的络绎不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