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为什么在长汀?长汀厦门大学旧址在哪里?

2020-06-17 10:24 互联网

萨本栋(二排左四)在长汀厦大校门前与部分教师合影

厦门大学由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1937年7月1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核定,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厦门大学;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东南沿海战云密布。为了保障师生的安全,国立厦门大学师生在萨本栋校长率领下,于7月12日内迁长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厦门。

厦门大学在长汀坚持办学八年,是厦门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八年:在校学生由1938年1月迁汀复课时的196人增加至1945年的1044人,为迁汀复课时的五倍多;院系由原来的3院9系发展到4院15系。1940年11月9日,厦门大学创办人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来汀视察厦门大学后得出结论:“厦门大学有进步”“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在学业上,1940年8月在第一届全国国立8个院校学业竞赛成绩中名列第一;1941年全国第二届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中,厦门大学再居首位,蝉联全国第一。美国地质地理学家葛德石访问厦门大学后,赞扬厦门大学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成为“南方之强”。

在私立时期优良学风的基础上,经过长汀时期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厦门大学形成了“爱国、勤奋、朴实、活跃”的好校风,并对长汀的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厦门到长汀,要渡过鹭海、九龙江及十几条溪流,越过多座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土匪出没,车辆又极少。萨本栋校长率领师生员工,分批出发,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八百里,前后经历二十天,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达。

集思广益的谈话会

在长汀时,为集思广益,办好学校,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萨本栋把全校男女同学,分成二十多组,每组十人左右,于每天下午分别与各组举行谈话会,并邀请两三位教授参加,内容包括时事战局、师生关系、课程作业、学校质疑、校舍设备、吃饭穿衣等,一谈下来都要三四个钟头,同学们还嫌时间太短。

宿舍、图书馆和实验室

42级校友陈兆璋如此描述在长汀的生活:“我们的寝室是兼为自修之用的……内迁各大学的学生都在豆也似的油灯下看书,而我们仍有电灯设备,实是不可多得……寝室中其他的一切还可差强人意,只是臭虫太多,当我把疲倦的身体挨到床上的时候,臭虫便四面八方起齐集了来,清晨醒来,抚摸那斑斑的创痕,是何等的伤心!”

当时虽受战争影响,学校还是设法从海外购置书刊,拥有中外文书籍十几万册,有供二百余人自修的阅览厅,自办电灯厂,设立试验室和实习工厂。

当其他内迁各大学大闹书荒的时候,厦大却图书依旧丰实。在42级校友朱良灏的回忆中,“阅览厅共有两座,一是陈列文法商三学院的必要参考书的;一是陈列理工学院的参考书的,共有三四百个座位,经常开放着,从上午七时半一直到晚上八时半才关闭”(《我的厦大生活》)。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至1941年,厦大已建成实验所31间,可容纳621人,这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长汀厦大旧址在哪里?厦门大学为什么会内迁到长汀?

名师教授

萨本栋校长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聘请高素质的教授,因此为聘请优秀的教师而四处奔波,在其不懈努力下,群贤毕至。如在1939年就聘到李宗池、肖伟信、傅鹰、黄开禄、叶明升等15名教授,在1941年又新聘各院系教授多人,如施哲存、周长宁、时昭涵、徐人寿等,这些教授大都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过,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当时的一些名士。

虽然此时的厦门大学资金短缺,条件艰苦,但并没因此放松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学校极为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出现了厦大独有的一道风景,就是由名教授教基础课,如萨本栋校长教授普通物理学、普通制图学等,周辨明教授教英文课,吴士栋教授教西洋通史等。

在教学上,学校还实严格的导师制,制定了《国立厦门大学导师制施行细则》,规定每一个导师最多带15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训导,且做记录以便最好地了解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长汀时期的厦大,体育赛事和文化娱乐活动仍然年年不断。刚到长汀不足三个月,一切刚刚安顿好,学校就在校庆十七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体育运动大会。当时没有跑道,没有沙坑,田径就以越野赛跑代替所有正规比赛;足球既没有场地,又没有对手,就在公园草坪上划下白灰线,树起“城门”,组成两队比赛……而女生在运动会上的“扫帚操”和“棍棒操”则博得满堂彩。厦大剧团演出的抗敌戏剧,由“二三十位好哼哼的同学”组成的厦大铁声歌咏团,也在不到一年的功夫发展到一百余人。

“活跃”校风

厦门大学“活跃”的校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思想,二是课外活动。厦门大学自建校开始,就提倡学术自由,私立时延聘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者、教授来校,开展自由讨论。因此,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改归国立后,虽受到国民党政府的严密控制,但萨本栋仍取兼收并容的态度,学校聘请政治上反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为经济系教授(摘自《厦门大学校史》第一辑第220页)。

厦门大学课外活动之活跃,更是一向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私立时期体育运动之普及,体育竞赛的成绩,在全国各大学中均属一流水平;而演剧、音乐、书画、摄影等文化娱乐,郊游、迎新、送别等交谊联谊,每学期都是连接不断,热闹非常。内迁长汀后虽然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但厦门大学的体育、文娱活动却只增无减(摘自《厦门大学校史》第一辑第220页)。

在厦门大学帮助和指导下,长汀抗日救亡宣传与厦门大学紧密团结、密切配合,共同掀起了利用文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高潮。

辉煌的成就

在长汀的8年中,厦大不仅有条不紊地发展,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刚来到长汀的时候,学校只有3院8系,3院分别是文学院、商学院、理学院。当时的学生一共为284名,教师83名。 到1940年,学校便发展为4学院13系,学生也发展到600余人。到1944年,全校发展为4学院15系,在校学生已有800余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全校发展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94 人,学生达到1044人。

教师们饱学钻研,学生也勤学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育部于1940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厦门大学以最少经费取得最好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在第二届竞试中还蝉联第一。在1943年的本省专科以上学校学生辩论会和联合国论文竞赛中,也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的厦大毕业生也卓有成就,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有15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大学校长6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企业家数百人。

厦大给长汀带来了什么

厦大在长汀八年,也改变了长汀的面貌。

据《厦门大学校史》第一卷记载:厦大初迁长汀时,同学们穿起运动衣裤到运动场上活动的时候,经过的长汀当地人,都认为是奇装异服,摇头叹息;特别是教师夫妇或者男女同学手拉手亲亲热热在街道行走的时候,当地人更认为有伤风化,萨本栋校长还因此收到很多匿名的警告信。而经过一段时间,长汀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截然的变化,如在体育运动方面,连一向深锁家屋的乡间女子,也参加了越野赛跑。

42级校友胡师杜也在《厦大在长汀》一文中记录下了厦大给长汀带来的变化:“许多农村青年因为有就近升大学的机会,莫不激励奋发努力求学,希望到母校钻研学问,学习新式技术……以长汀来说,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厦大毕业生。”“自母校迁到长汀以后,闽粤赣边区的女子升中学升大学的渐渐多起来。”

厦大在长汀八年,规模日大,声誉日隆。在空袭威胁下,“弦歌不辍”,被誉为“东南最优之学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方之强”。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厦门大学校史》、《凤凰花开——我的厦大学生时代》、《厦大内迁长汀简史》等 《凌云报》编辑

长汀厦门大学旧址在哪里?

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长汀县文庙)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横岗岭路 7号(中区小学内)。

在长汀,厦大校址位于北山麓文庙、万寿宫一带,与长汀中学校舍紧密相连。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学校以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借一座破楼做女生宿舍,租长汀饭店给教授安身栖息。

如今,阳光下,“国立厦门大学”的牌匾熠熠生辉。这座校门是由厦门大学出资50万元,在2001年重新修复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