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长汀怎么走?厦门大学为什么在长汀

2020-09-02 22:28 互联网

  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长汀县文庙)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横岗岭路 7号(中区小学内)。

  1937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核定,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为国立。7月6日,教育部任命萨本栋博士为厦门大学校长。刚从美国俄亥俄大学客座教授载誉回国的萨本栋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他来厦门大学报到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10月,开始筹划迁校。1937年12月20日,厦门大学正式停课,经过三天的整装,24日开始向长汀进发。

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长汀怎么走?厦门大学为什么在长汀

  从厦门到长汀行程800里,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加上土匪出没、车辆罕见,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等人数到齐,萨本栋的清点结果是:学生239名,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4人。

  在长汀,厦大校址位于北山麓文庙、万寿宫一带,与长汀中学校舍紧密相连。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学校以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借一座破楼做女生宿舍,租长汀饭店给教授安身栖息。

  如今,阳光下,“国立厦门大学”的牌匾熠熠生辉。这座校门是由厦门大学出资50万元,在2001年重新修复的。

  踏入校园,一栋富有历史的建筑映入眼帘,上挂“大成殿”三个大字,两侧是厢房。抗战时期,厦大迁到长汀办学时,大成殿成为厦大的礼堂,8年多时间里,厦大师生们在这个礼堂内举办了多场活动和演出,它也是厦大从私立改国立后第一任校长萨本栋的办公室。

  从1937.10—1946.6,厦大内迁长汀8年多,年轻的萨本栋校长以“务实不负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及政府收归国立之意”作为自己的信条,谋厦大之复兴。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厦大仍不断发展壮大,厦大师生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艰苦办学,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规模从初来时的三院九系发展为文、理工、法、商四个学院十四个系,教授、副教授94人,在校生达1044人,是初迁长汀时的5倍,成为“南方之强”,蜚声全国。

  经过1938年--1945年八年不懈努力,长汀厦大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卧龙山麓东起育婴堂《现卧龙山麓古城墙边》,西至中山公园《现长汀一中一带》,南至中山路《现兆征路》的一大片空地上,陆续建起了一栋栋简易教室、宿舍、办公室、实验室,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厦门大学己发展成拥有4个学院:文学院,理工学院,法学院,商学院。15个系:中文系,外文系,历史学系,教育学系,数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航空工程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银行学系,会计学系《银行学系与会计学系这两个系由商业学系一分为二而成,所以在有的资料中说长汀厦大为4个学院14个系》。拥有教授副教授94人,学生1044人。

  校本部设在长汀县学,长汀县学办在原开元寺旧址,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县学双柏应为当年所植,长汀县学范围包括现中区小学和长汀县公安局一带,在南宋绍兴八年,改建为长汀县文庙《孔庙》,遵循“庙学合一”原则将县学也设在县文庙中。长汀县学文庙正殿称明伦堂,是古人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长汀厦大将其当成礼堂,作为开学典礼,大型活动场所,1941年10月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先生莅汀在此向全校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演,让面临诸多困难的莘莘学子深受鼓舞;每年秋季开学,萨本栋校长必在此向师生发布开学词,总结上学年,展望下学年,让新生一进校就有回家的感觉;长汀厦大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来此讲学,包括有马叙伦、华罗庚、李四光、王亚南、朱家骅等都在此作过学术报告,让厦大师生能一睹大师风采,学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明伦堂真正起到了“明人伦”的作用,真是物尽其用,名至实归。

  长汀县学文庙后面崇圣祠、尊经阁等附属建筑分别改作为校本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和教室,这部分位于现中区小学后校园的主教学楼所在位置,数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是利用文庙前面的名宦祠、文昌庙、乡宦祠、节孝祠、东西庑等做办公用房和教室,位于现中区小学前校园操场,同安堂《学生宿舍》建在长汀县学儒学署,在现县公安局院内,敬贤楼《教师宿舍》和机电学系办公室以及实习工厂建在东大街与乌石巷交汇处一带,乌石巷是长汀名胜汇集之地,北连东大街《也叫东门街》,南通中山路《也称十字街,现名为兆征路》,东靠古城墙,是一条贯通东大街与中山路的主要通道。

  长汀厦大的升旗台和小操场是举行升旗仪式的地方,建在东大街与横岗岭交汇处空地上,大致在现在长汀县广播电台附近,在操场东边还建有简易教室。

  1941年暑假竣工的文法商各系办公室以”集思广益”涵义取名集思堂,时任历史系教授的先父谷霁光就是在此撰写了《《史学方法实习题汇》》,实习题汇的编者序言后面署名为“1943年1月6日写于厦门大学集思堂”,以及看到旧址展览中集思堂的老照片,让我穿越时空,似乎就是亲眼目睹并触摸到这早已消失不见踪迹的集思堂。在集思堂北面建有嘉庚堂,嘉庚堂是以厦大校父陈嘉庚名字命名,包括有理工阅览室和教室,最北面靠近卧龙山脚建有文法商阅览室。集思堂、嘉庚堂、文法商阅览室都位于横岗岭北段东侧坡地上,在现县人武部、金山城大酒店一带。

  在横岗岭北段西侧的卧龙山麓,挺立着有名的江西会馆长汀万寿宫。长汀紧靠江西,赣商云集,赣闽商贸交流频繁,源远流长,赣商明、清两代经商遍布全国,与徽商、晋商并驾齐驱,所以有经济实力,甚至在边远的云南锡都个旧都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宫,长汀万寿宫是方便旅汀赣人作为聚会、洽谈、议事、暂住之所。民国以后,赣商逐渐衰落,己无当年辉煌,长汀万寿宫也显得冷清了许多,长汀厦大得以将万寿宫改造成图书馆和外文阅览室,1939年藏书仅74370册,萨本栋校长为了之满足长汀厦大师生的迫切需要,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到国内外购买图书资料,至1945年藏书数即翻了一番达到150000册,这在今日可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这是在70年前又是战争期间,不能不算是了不起的成绩。据1944年访问过长汀厦大的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回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东南很偏僻的一所大学图书馆中竟找到他一直寻觅不着的图书。对改为图书馆的江西会馆长汀万寿宫,他是这样描述的:”。..。这是一所带有许多院落的大宅子。。..我很愉快地住在这所很华美的旧式建筑里,里面有亭台楼阁,画栋雕梁,甚为精雅。”长汀厦大图书馆位于现县城乡规划建设局一带,博主绘制的长汀厦大旧址图中万寿宫实际就是指厦大图书馆,此处只是标注位置而己。

  在卧龙山南麓中段虎背山以南,为长汀原中山公园所在,现在位于长汀一中校园及附近一带,如中山公园中山亭即现长汀一中校园中的秋白亭,一中校园中六百年古樟也是中山公园的古木。当年的省立长汀中学校园范围很小,只占有旧中山公园东侧一角。中山公园当时有很多空地,萨校长向县政府中拨该地块扩建校园,在北端紧靠卧龙山处坡地上修建了土木工程系办公室、水力实验室、制图教室发电厂、蓄水池、教室多间。在教室东头校园里,架设了校钟,让悠扬的钟声,定时飘扬在校园中,激励大家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长汀厦大的学生宿舍虽然都是砖木结构的简易房,同样沿习厦大传统,分别以励志寓意命名,以传承厦大的校风,其中勤业斋、求是斋和第一膳厅、教室位于中山公园,在现长汀一中教学楼附近,女生宿舍笃行斋、供应社、学生宿舍映雪斋、集美斋、囊萤斋和男女生膳厅位于西门结了仓下巷北段一带,现在的长汀一中后校园到实验幼儿园附近,由于仓下巷离长汀厦大男女生宿舍和饭厅较近,又比较偏僻,能直通中山路,是谈情说爱的好去处,被学生冠以“情人巷”之名;在卧龙山东麓靠近古城墙处,抗战时期有一幢空置的育婴堂,育婴堂是弘扬博爱精神的慈幼机构,被改造成学生宿舍后取名博爱斋,与前述相同旧址图中育婴堂实际是指博爱斋。

  长汀厦大教授宿舍分散在长汀各处。校长萨本栋住在卧龙山麓的几近破败不堪的仓

  颉庙,从校夲部到仓颉庙约有三华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且一路都是上山的坡路,直到现在最后面一段路都还不好走;在卧龙山东麓,设有一栋教授宿舍,紧挨近卧龙山脚,著名作家、翻译家施蛰存教授在厦大执教时曾住这里,因卧龙山通称北山,长汀厦大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直以”北山”为笔名,发表了《《北山楼诗》》等多部作品;在映雪斋前面靠近西门街仓下巷处以及中山公园安排了几幢教授宿舍,据先父谷霁光在撰写原载《《厦大学报》》1944年第二期的《《中国近代史》》(书评)的文章末尾注明:”1944年2月15日写于长汀恭泰巷”,应为长汀厦大的一所教授宿舍所在地名,这次到长汀曾四处寻找恭泰巷,足迹遍及全城,拍了几十张小巷照片,仍不知其踪,只好委托长汀慈善总会傅剑平先生代为寻找,日前收到傅先生回信称:”…后来我查了县志,汀州城内西门一带有称”公太巷”的,具体哪条,现尚末访到…”,可见:其一是恭泰巷己在城市改造中拆去,不复存在;二是”恭泰巷”实际上应是”公太巷”,位于现西门街一带,恭泰与公太音同字不同,而所谓”公太”是专指汀州百姓敬重的古闽王,也有”老祖宗”之意,若果真如此,能在以古闽王命名的小巷中出生,与福建天生有不解之缘,应算是一件幸事。据资料介绍,在原民族路《现南大街》和水东街也安排有教师宿舍。

  在虎背山的学生宿舍勤业斋、求是斋北边,有一条很宽的土路,可以在其上面散步、吟诗、读英语,也可以作为锻炼身体的跑道。就是这样一条普通的土路,长汀厦大的学生取名为”霞飞路”,因为长汀曾被誉为”小上海”,在同学们心目中它能与大上海的”霞飞路”相比。现“霞飞路”己不复存在。

  长汀厦大还建设了后勤服务设施和文体设施,包括食堂、供应社、校医院、邮局、运动场(篮、排、足球场),除校医院位于卧龙山脚外,其它主要位于中山公园即现在长汀一中校园内和西门街仓下巷,与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相邻,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尽其所能为师生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