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有什么好吃的?长汀特色美食簸箕板及其做法介绍

2020-04-16 00:04 互联网

在客家人的饮食文化里,总有各式各样的“粄”:簸箕粄、老鼠粄、笋粄、艾粄等等不一而足。所谓“粄”,是各种米浆所制成的食品。以其中最负盛名的簸箕粄为例,它便是以米浆摊在圆形的簸箕上,蒸熟后包裹馅料制成的美味。

当然,各色“粄”还承载了客家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搬离了那个擅长以小麦制“粄”的原乡后,客家人需要以南方的材料将“粄”恢复起来。正是如此,各种“粄”便成了客家人对故乡的致意之作。

簸箕轻摇制出好浆皮

客家的各种“粄”叫人眼花缭乱,这其中最有“吃货缘”的大概就是武平、长汀、上杭、连城等地的簸箕粄了。岁时节日乃至日常,大街小巷总能觅见它的踪影。这种长条形的美味有着晶莹剔透的米浆外皮,肚子里满满地包裹着炒熟的香菇、瘦肉和鲜笋丁。乍看起来,和广东一带的肠粉有几分相似。

制作簸箕粄的关键,自然是拿捏好软绵绵的米浆外皮。将大米浸泡并碾成米浆后,掌勺的客家主妇干净利落地舀几勺摊在铁皮盘子内,以大火快速蒸熟。之后,趁热揭下成型的米浆皮切成五寸见方大小,再将馅料裹住即可。

取巧的铁皮盘子,算是改良后的器物。它虽能叫米浆皮均匀受热,但终究有负簸箕粄的“簸箕”之名。早些年,纯正的客家簸箕粄可是以圆形的簸箕为材料——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将米浆摊在簸箕上,再以两手握住簸箕轻摇,直到将米浆摇匀。整个过程,可谓充满了原始的乡间野趣。

以簸箕摊出来的米浆皮,一揭下还带着竹篾天然的纹理,细细密密,倒成了锦上添花的装饰。认真嗅上几口,还能发现外皮隐隐带有竹子的清香。以这样的米浆皮裹馅料食之,也算得上是饮食文化的回归,很能叫舌头和内心都得到一个大大的安慰。

缅怀“原乡”寄情怀

簸箕粄一出锅,很快就能唤起食客蛰伏舌底的馋虫。那外皮白如羊脂,还自带剔透的效果,竟是将肚子里丰盛的馅料毫无保留地示人。这时候只消淋上一点葱油、撒上几米葱花,白与绿便相互映衬得格外显眼,引逗着垂涎的食客将它食之后快。

此时夹一条簸箕粄放嘴里,只觉软滑生香,谁也不肯再以额外的酱料去喧宾夺主,掩盖其本来滋味。有心的,再配上一碗嫩滑的牛肉汤,滋味更是妙不可言。

吃到这,不少味蕾挑剔的老饕(tāo)恐怕要生出许多感慨:这本是最寻常的大米,经客家人巧手一摆弄,竟也能改头换面得这般惊艳。恰如“粗头乱服”的少女经一番梳洗,悄悄露出本来国色,实在有太多叫人意外的惊喜。客家人这份向原乡致意的情怀,不知身为食客的你,在大嚼时是否也能领会一二

关于这种美食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在闽西有个男子离开家乡,去外地学艺。但是,他一走好几年,音讯全无。突然有一天,这名男子回来了,他的家人很高兴,便当天泡了一些稻米,准备第二天做些糕点来庆祝一下。第二天,他的妻子把米磨成了米浆。但是,由于米浆太稀了,无法做成称心的糕点。他的妻子一看,这可咋办,好好的粮食也不能糟蹋了呀,该咋办呢?就在这时,她无意中看到墙上的竹簸箕,便将其取下,把米浆舀到上面铺匀,放到锅里蒸熟。她发现蒸好的米浆有薄又白,将其揭下来一尝,软嫩Q弹,口感非常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味道过于清淡。她四下一看,发现篮子中还有些新鲜的香菇和豆角。她灵机一动,将其炒熟,包进洁白的米皮中,卷起来一尝,味道非常好。于是她便照此法做出来给她丈夫和街坊邻居尝。大家尝后都说味道非常好,问她叫什么?她随口一说“簸箕粄”。从此,这种美食便流传开来,成了闽西客家地区有名的小吃。

蒸米皮

然而,除此说法外,还有人说,这种特色小吃是借鉴北方的春卷而制作出来的美食。具体什么时候发明的,已经很难说清楚。但是,翻阅历史可知,福建一带最早也是蛮荒之地,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规模南迁中,中原一带的很多汉人定居到了如今的闽粤赣一带,后来被人们称为客家人。照此解释的话,第二种说法的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

制作簸箕粄

但是,不论哪种,都体现了劳动人民创新发明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簸箕粄也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美食,代表着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

随着人们物质的丰富和人们追求新奇的味蕾享受,簸箕粄也在日渐创新。聪明的客家人除了把内里裹的食材做了各种变化外,还会在食用前浇一层葱油,并配上炸过的小鱼干。在“嘶啦”一声响后,将簸箕粄快速上桌。

上桌后的簸箕粄

此时,夹上一个簸箕粄放进口中,鲜香绵软。爽滑可口。如果能搭配一碗排骨海带汤或粥,也是很不错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