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名家、方便面创始人—伊秉绶

2017-05-21 22:08

伊秉绶

 

伊秉绶,清乾隆十九年——嘉庆二十年(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伊秉绶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廉吏善政

 伊秉绶自幼聪敏好学,秉承家学渊源,16岁进宁化县学,26岁中乡试。后又受业于名儒阴承方,攻宋儒理学,并且潜心研习李榕村、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论。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绶参加会试,中进士,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七年,他晋升为刑部主事,嘉庆三年(1798年)升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嘉庆四年升任刑部郎中。未几,伊秉绶出任广东惠州知府。 [伊秉绶杭州石刻像伊秉绶杭州石刻像 [2]  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据《清史稿》载:伊秉绶“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当时,陆丰一伙巨盗抢劫绑票,无恶不作。伊秉绶设计擒获7名强盗,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对所有讼牒,伊秉绶必定亲自审理,受株连者当即遣释。惠州有一富豪欺辱寡母弱子。伊秉绶将这个富豪拘留审问,严词斥责富豪的不道德行为,民众为之称快。

同时,伊秉绶还致力于发展地方文化,造就人才,奖掖后学。嘉庆六年,伊秉绶重建丰湖书院。书院颇具规模,讲堂、学舍一应俱全,还配以亭、台、楼、阁、榭、祠等景观建筑;并且聘请“广东第一才子”宋湘来主持教学。传说,伊秉绶与宋湘之间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关系:嘉庆四年,宋湘入京参加会考,路过惠州时,因盘缠不够,于是向惠州府太守伊秉绶商借。伊秉绶爱好风雅,也扶持后进。他素闻宋湘的才名,便要求他写一首诗,诗中镶入东南西北。宋湘立即提笔写下:“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伊秉绶见宋湘才思敏捷,十分赏识,赠他纹银三百两作路费。此事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伊秉绶与宋湘交谊甚深,却是事实。嘉庆四年,宋湘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嘉应州志?宋湘传》说他“襟抱豪迈,下笔具倜傥雄奇之概,诗磊磊落落,从真性坌涌而出”。新纂《云南通志·宋湘传》也说,他“才气豪迈,工书能文,诗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真才子’。”这样一位“广东第一才子”,如果没有很深的交情,是不可能请得动的。丰湖学院有了宋湘这样的杰出教师,又立有严谨的教学规章,很快成为惠州最高的学府。伊秉绶还重修了白鹤峰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伊秉绶喜爱文化,也十分尊重文化。一次,他到端溪随砚工一起下到40多丈深的坑洞,点着篝火采砚石。当他采得一块佳石时,怕伤了佳石的神韵,竟不忍下刀雕镌,只是在石的右侧边刻下“留与子孙耕,汀州伊秉绶题”十一个字。为此,大学士纪晓岚特专门题写了一篇砚铭。

嘉庆十年,扬州发生特大水灾。两江总督铁保荐举伊秉绶,前往南河、高邮、宝应勘察灾情。伊秉绶撑一条船,冒着大雨,巡察各个村庄,亲自查阅各地灾情记录。不久,伊秉绶奉命出任扬州知府。他亲自率领下属参加各地抢险赈灾。他深入民间,“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与百姓同甘共苦;并且亲自查阅赈帐册,核发赈灾钱粮,严禁胥役克减,博得灾民的称赞。下河灾民3万多人逃荒到府城,伊秉绶劝富商巨室捐输六万余金,在寺庙立棚厂,依据灾民人口赋米赈钱;又在每个村镇设办粥厂,救济贫困的灾民。有些灾民想杀耕牛为食。伊秉绶按牛估值当质以贷,招雇专人牧养,准许灾民来年春季取赎,以保证春耕生产。为了社会稳定,伊秉绶派兵剿灭北湖巨盗铁库子辈,打击“杖诡道”行骗的聂道和,使那些奸猾扰民的流氓地痞都受到了严厉的惩治。所以,《清史稿》称:大灾中的扬州“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

嘉庆十一年,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

嘉庆七年(1802 ),伊秉绶54 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伊秉绶本人于1815 年去世,时年62岁。之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隶书正宗

伊秉绶著有《留春草堂集》,工诗文,善书法,长于隶、楷、行、草书体,隶书初学桂馥,后专宗汉隶,并融篆书笔意于隶书,其书间架博大,笔法质朴浑厚,气势雄强。行草书取法王羲之、李东阳、颜真卿,笔致凝炼有力。  

伊秉绶书法作品

 

《清史列传》谓:伊秉绶书法“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清《昭代尺牍小传》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王椒畦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李宣龚云:“汀洲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发明伊面

曾任广东惠州太守的清代书家伊秉绶,他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

这伊面就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而伊秉绶自然也就成为方便面的创始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