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是来过汀州的历史名人之一。《中外名人传记 纪晓岚》等书有载,乾隆二十八年,纪晓岚担任福建学政时,来过汀州巡考。相传他住在汀州试院,就是现在的长汀县博物馆内。
试院内有两株唐朝时就种下的千年古柏树,高大苍翠。晚上在庭院散步时,他看见树上隐约有两个红衣人正向他作揖。他十分惊奇,问了当地百姓,才知这两名红衣人是明末的两名大将熊纬和赖垓。当时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后来被清廷追剿,一路败退至汀州。为了向大明朝尽忠,两名大将在古柏下自尽。后人就把双柏称为“双忠树”。纪晓岚听了感慨万分,第二天拟了一幅对联:“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贴在树旁的双忠庙前以示敬仰。
风流才子 文人本色翻阅相关史书,笔者不禁掩卷长叹,感觉古籍对纪晓岚一生的解读,还原了史上真正的纪大学士。有别于《风流才子纪晓岚》等戏说影片中春风得意的才子形象,历史上纪晓岚的人生并非那般顺风顺水。纪晓岚(1724-1805年),名昀,字晓岚,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历经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活了82岁,高寿,官至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他祖籍在江南,父辈迁移到直隶河间的景城(今河北沧县)。他是父亲与第三位夫人所生的儿子,排行第二。家中是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慧,与同父异母的大哥亲密无间。
纪晓岚被称为“风流才子”。实际上,他感情丰富,但真性情、不薄情。对待妻儿,他同样一往情深。不似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影视那样,年轻貌美的小月姑娘与莫愁侠女可以任意出入阅微草堂,仿佛纪晓岚没有家室。纪晓岚共有7个妻妾。正室马氏夫人是名门闺秀,女德贤淑,两人相敬如宾共同生活了56年。侧室多短命:郭氏37岁死,才女沈氏30岁死,玉氏18岁死。纪晓岚共4个儿子4个女儿。纪晓岚对儿子教育有加,对女儿十分疼爱。长子中了举人,却在45岁早死。其他几个儿子都有所成就。二儿子当过布政司,三儿子官至广东东莞县丞。
或许正因为重情重义,纪晓岚曾向时任两淮盐政的大女儿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卷进了著名的贪污受贿大案 “两淮盐引案”,导致被贬新疆。这一走就是四年,跋涉西行的路上就用去了半载。“雄心老去渐颓唐,醉卧将军古战场。半夜醒来吹铁笛,满天明月满天霜。”便来自他的64首《乌鲁木齐杂诗》之一。诗中尽显西遣谪戍的萧索悲凉心境。所幸纪晓岚没有丢弃文人本色,他的诗成为清朝开发新疆的历史见证,他也成为新疆人爱戴的历史名人。谪戌回京一年后,他才找到机会接近皇上并恢复重用。
湖北大学副校长周积明与沧州纪晓岚研究会会长李忠智在《正说纪晓岚》书中写道:“从乌鲁木齐回到京师,是一段难熬的待命时光,但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是可以战胜寂寞的,这就是读书和写作,它们是文人的第二生命。”经历塞外复归的大悲大喜,与回京待诏的无奈焦虑、门前冷落,年近五旬的纪晓岚再次深感人情冷暖与世事无常。幸而文人的第二生命让他获得重生,完成了对苏东坡近两千首诗歌的点评以及黄叔琳辑注的《文心雕龙》的研究。由此可见:一位官员若是一生仕途顺利,是难有时间与心境去钻研学术作品的。这又应了一句话:才子不幸文坛幸。
邂逅汀州 重情重义“点首朱衣”的典故出自宋朝。据说欧阳修每次科考判卷时,总觉得有一个穿红衣服的人在身后,看到好文章便点头,然后所阅文卷定被取中。开初欧阳修以为是属吏,回头看时,却一无所见。这件事传开,都以朱衣人为神灵。故欧阳修有诗句云:“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那“朱衣人”到底是谁呢?民间传说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文曲星)座下的朱衣帝君。纪晓岚到我家乡当主考官,决定着汀州八县莘莘学子的命运,他所见到的两个红衣使者,一个是朱衣帝君,另一个应是赶来凑热闹的使者魁星吧?
“应知今日持衡手,原是当年下第人”。年少时壮志满怀却屡遭科场失意的纪晓岚,面对莘莘学子,总是认真谨慎、不遗余力地提携。在我家乡汀州府的连城县流传着“一匾额”的传说。听闻冠豸山上有座供奉谢安的书院,称为“东山草堂”。千年之前,东晋谢安(号东山)“真名士自风流”、凭“淝水之战”一役而定天下。自此,他的后裔在此求学诵读,生生不息。纪晓岚游览至此,一面流连于美景,一面感慨万千,欣然写下“追步东山”。笔法隽永,遒劲有力,至今依然高悬在东山草堂。后世林则徐至此,留下了“江左风流”四字,与之呼应。今人邹善水又据上海古匾专家考证出,乾隆二十八年,纪晓岚在冠豸山东侧塘前乡迪坑村一座出了三个进士、两个举人的江氏“进士第”,留下另一个题匾 “文明有象”四个字,勉励客家江氏家族的求学文明之风。
如今,为了纪念这位大文豪,我家乡根据纪晓岚六世后人画家纪清远绘制的纪文达公像,在汀州试院内建了一尊纪晓岚静坐读书的石雕像。只见他身穿侧面襟长衫,脚着布鞋,平实而朴素地坐在一条半高竹椅上。左手握着人们熟悉的大烟斗,右手捧一本翻开的书,一双睿智的眼神凝视远方,陷入思考。身旁的石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与茶壶,还有两本叠着的厚厚的书,封面刻着《四库全书》。石桌的正前方,刻了两行竖体字:清代大学士纪晓岚。
据《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 真实的纪晓岚》载,三十九岁的纪晓岚于1763年10月住在汀州试院。此时是2018年10月,站在这位名人雕塑前,想象着255年前纪晓岚正在此处为盛世清朝选拔人才。他定想不到,三百年后,他曾邂逅的汀州会刻下他的雕塑,留下对他永久的怀念。
《四库全书》 名垂青史提到纪晓岚,定少不了《四库全书》,是它成就了纪晓岚名垂青史的伟业。它收书三万多册,约10亿字,是我国历史上最丰富、最完备的学术和文学批评专著。此外,他又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主持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成为评介我国古籍的重要工具书。晚清张之洞说道:“一读《四库全书提要》,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然而,谁又知道,编写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翰林院有多少一流学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的代价。在乾隆帝的严厉责罚下,与纪晓岚同任总纂官的陆锡熊多次受斥、罚赔,整日杯弓蛇影,最后在前往东北校书的大风雪途中染病身亡。而总校官陆费犀也屡次受罚,甚至去世后还被抄家,仅留下一千两银子安家费,其余全部充公作校书费用。纪晓岚虽与乾隆帝关系默契,有君臣之交。每逢一丝差错,同样难逃责罚。尤其是老年的乾隆愈发刚愎自用,听不得半点逆耳忠言。《清代外史》曾载,一次,他叱喝纪晓岚:“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倡优”是供人娱乐的歌舞艺人。乾隆把内阁大臣比之,足见即使人生成就推向了顶峰的纪晓岚,仕途路上虽不至战战兢兢,但也绝不敢轻佻忘形。何谓伴君如伴虎?何谓高处不胜寒?史上的纪晓岚哪敢像那影视上《铁齿铜牙纪晓岚》那般,拎着个大烟袋在金銮殿上挥来舞去,敲和珅的脑袋,敲打天下的不平事。
著述杂记 天趣盎然以前很好奇,为何编著了《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后,65岁的纪晓岚仍不愿象旁人一样颐养天年,反而花了十年心血,著述了一部四十余万字的《阅微草堂笔记》。读过史书才知道,原来这是走进纪晓岚内心世界的另一扇窗。前者让我们看到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一代文宗形象,但毕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整理别人的思想;后者纯属个人作品、独家魅力,通过揭示人性来展示社会洞察力,劝戒良知、教化风俗。谁不愿让自己的思想、见闻留传后世,影响更多的人?因此,这位铅华洗尽的古稀老人,仍在豁达乐观地劝善惩恶、毫不张扬地刻苦治学。他自己的解释很谦虚:历经流放与编书后,他对官场争斗与名声地位感到了疲倦,所以写来解闷的:“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同朝代的诗人官员张维屏的说法也无不道理:《四库全书》属学术型史料,编纂的人累,看的人不多也看不大懂;而《阅微草堂笔记》记的是百姓喜闻乐见的狐鬼神怪、趣闻逸事与稗官野史。篇幅短小、简约凝练、质朴淡雅、意味隽永。写的人舒畅自在,听的人过瘾,顺便还明理。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等一千余篇,属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多是纪晓岚用独特的视角与评判,记录家庭亲友以及亲身的真实见闻。比如,他回忆自己四、五岁时,眼睛能看到黑暗之物的特异功能;记载汀州道台杨景素提起的漳州珍宝——“金晶”;用《鬼嘲学究》的听闻,通过鬼的评论,仰慕屈原等大文豪光芒如锦绣般灿烂,嘲讽老学究无一丝光芒;在《埋骨得救》、《恶报随影相形》等随笔中,用自家老仆人掩埋无主遗骨而走出迷谷等经历,体现因果报应,寄寓与人为善。在《怕媳妇的狐仙》里,讲述一个“惧内”的公狐狸被母狐狸殴打而找人评理,让人又笑又怜的故事,想象鬼怪世界与人一样充满酸甜苦辣。他还借小说阐发为官之道。如《梦入冥府》借阎罗王之口,评论不作为的官员明哲保身、逃避责任,不如一个木头人,得出“无功即有罪”的观点。这个论断,即便在今天,也十分受益。纪晓岚在我家乡拟的对联,也被他详实地记载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滦阳消夏录》里。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的评价很高:“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大教育家蔡元培也把这部作品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石头记》(后称《红楼梦》),并称为清朝最流行的三部小说。并特别把《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并称为清代笔记体小说的“志怪双璧”。
天资聪慧 睿智诙谐纪晓岚是一个人气很高的人。200多年来,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的传奇津津乐道。原因在哪呢?我想,是因为他天资聪明、机智敏捷的个性吧?小时侯,一个道士看他头上有两只高耸的小抓髻,戏谑道:牛头有幸生龙角。纪晓岚想也不想就回敬他:狗嘴何曾吐象牙。还有一次,老师见他在玩耍一截树枝并藏入衣袖,想出一句上联:“小童子暗藏春色。”纪晓岚毕脑筋一转,对出下联:“老宗师明察秋毫。”老师含笑赞许。还是因为他的诙谐幽默、学富五车?即便入朝为官,纪晓岚仍然妙语连珠、趣闻多多。在乾隆帝的万寿节庆典上,忠臣推举纪晓岚作一副《群鹅图》。他提笔写道:“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忠臣都在偷笑。他又写道:“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大臣们明知挨骂,仍无不汗颜。还有一位王翰林请他写祝词为母庆寿。他大声读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气得脸都变色了。纪晓岚这才念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拍掌叫好。纪晓岚又读出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把王翰林给吓坏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说出第四句:“偷得蟠桃报母恩。”全场立即欢声一片。
当然,丰富的情感趣味,也为纪晓岚的人脉加了分。明朝张岱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清人张潮也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纪晓岚有两大嗜好。一是家喻户晓的爱抽烟,据说有次烟袋丢了,他一点也不着急。第二天果然有人送了回来。原来这烟斗大得出奇,人人认得,谁都不敢用。他还有一个雅好就是收集砚台。他曾取名书房“九十九砚斋”。他的砚台,即把玩,又刻字,特别是与好友刘墉等人相互提砚诗、砚铭,寄托了美好的友情与人生感怀。纪晓岚的生活习性还有更怪异的地方。他不善饮酒却爱吃肉,一日三餐都要吃猪肉,鸭肉却一口不沾。曾经有过一壶茶配十盘猪肉的传说。
在我家乡长汀,还流传着一道因他而取名的“青龙过江”菜肴。那是他初到汀州当主考官的接风宴上,餐前先上了一盘净筷勺的清汤。为了好看,汤里洒了几根青葱。纪晓岚不谙当地风俗,盛起来就喝,满座官员面面相觑,却不敢言,只好跟着喝了起来。纪晓岚喝完了,觉得清新,还煞有介事地问此汤何名。一名官员急中生智,说,这是“青龙过江”。纪晓岚点头赞许。从此,在我们家乡的宴席上,这一碗供洗筷勺用的汤就有了这么一个雅致的名称。甚至有一些家庭,孩子念书第一日,都要摆上“鲤鱼跳龙门”与“青龙过江”两道菜,以示客家人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愿望。
笑对风云 悠然自得有这样一种生活情趣的人,是不愿花时间去与人去争斗的。现代人津津乐道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故事,其实只是个美好的愿望。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基本没有可斗性。何况,满族新贵和珅得势时,纪晓岚已经饱受了谪戍边塞与宦海沉浮的磨砺,早收拾起随意率真的个性,磨炼成从容淡定了。故而,史书从未记载这二人有过正面冲突。事实上,身为汉人的纪晓岚谨遵世故圆滑的为宦之道,对待和珅始终是既不依附,也不抵制的中立态度。
有时,我会想:今人读史,若只是学习知识、了解历史,而不能以古鉴今,带给后人一点启发和智慧,那么,意义何在?所以,史学家们大可不必去憎恨市面上戏说历史的影视。正因为有一批批以现代视角说古代事的新派古装戏,人们对社会问题一笑了之后,还会自觉自愿地上网查询真相,对比古今。从这个角度讲,“戏说”是“正说”的引子,它带来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致。否则,除了少数人为工作、为兴趣在钻研历史,忙于生存与奔波的多数当代人,更愿意坐在电视、电脑前欣赏帅哥靓女戏说历史、消除一天的疲倦,还是毕恭毕敬地读史,毫无缘由地亲近古人呢?答案不言而喻。
2018年国庆,笔者特意来到北京,在宣武区虎的晋阳酒店旁,找到了纪晓岚居住了三十年的处所——小巧而精致的阅微草堂。如今。这座故居浓郁的文化氛围,依然吸引着成群成群的游客赶来一表瞻仰之情。庭院中刻着一幅石雕:纪晓岚右手靠背,左手提烟袋,专心又爱怜地聆听心爱的小妾抚琴。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幅雕像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来雕塑的。纪大才子的实际身高才一米六二,却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景仰。游客都排着队与他合影,都想沾沾他的才气。宅子里,有他当年用过的文房四宝。大门口临街而立的紫藤萝树是纪晓岚亲手栽种的。数百年来,紫藤萝依然枝蔓盘绕,绿叶漫天,一代才子已人去楼空。
回忆255年前,纪大才子在我家乡对千年柏树下的两位明朝大臣点首回礼。如今,弹指一挥间,从千年古城的福建汀州赶来我这样一位文化晚辈,渴望一睹他与星月争辉的光采。恭恭敬敬地向他的雕塑一鞠躬,胸中想的是:纪老先生啊!您乐观豁达、睿智诙谐、爱民惜才、逍遥淡定的一生,不正是我等后生寻觅了半生,最期盼、最景仰的生命高度么?犹忆起多年前自题的一首诗《逍遥游》:“最爱汀江明月夜,玉笛悠悠惊晨星。斜阳垂柳景犹在,一生逍遥踏歌行。”遥望天空,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志士,曾经慷慨激昂,千山万水之后,终究回到了风轻云淡。
作 者:王英,女,长汀人,1970年生,福建省作协会员,现供职于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作品以散文为主,当选为《福建日报》2012年3月新人,在省市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2012年出版散文集《汀水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