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端午节吃什么?长汀端午节民俗的特点

2020-06-26 23:25 互联网

长汀地处闽西汀江流域上游,万山丛岭之中。千年来最主要的居民是中原迁来的客家人,这里原居住过闽越族、畲族和其他先客家而来的汉族。故长汀风俗,以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的风俗为主,不断渗透、吸收、溶化了闽越族、畲族等的风俗,尤其是畲族原在长汀境内居住不少,至今以畲字为地名的有二、三十处之多。他们长期和客家人相处交往,发展到通婚,彼此风俗互相影响。故在客家人风俗中,保留有畲族风俗的痕迹。

长汀风俗一千多年来经历过多次变革。唐宋时期,因山峻水急,舟车不通,商货阻滞,农耕落后,经济贫困,故民风崇尚朴实,实用无华。民性劲毅果敢,轻文尚武;明清时期,水陆交通逐步发达,商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民俗也发生变化,汀人勤奋好学成风,重礼节、讲廉正、轻富贵、鄙侈华。明末,一度士气衰退,讼狱繁兴。依田靠山的劳动人民勤于耕作,衣食住行崇尚简朴,婚嫁丧葬习俗与富贵之家有别。民国以后,数千年封建礼教发生动摇,繁文缛节礼俗受到冲击,但风俗基本沿旧。建国后则民风丕变,无论风俗的形式与内容都产生巨大变化。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挂蒿草、挂艾叶和薰苍术、白芷以及喝雄黄酒等习俗。长汀各地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端午节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悲痛投江后,人们竞相划舟去寻找屈原的尸体,这一行为演变到后来,就成了赛龙舟。但是人们一直找不到屈原的尸体,于是就丢米团丢到河里喂鱼,想把鱼喂饱,以防止鱼吃屈原尸体,这则是后来“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每到端午节,长汀特色药草特别热销,百姓买来药草煎水,让全家人洗澡,消毒祛病。据了解,长汀客家人端午用药驱邪源于古代相传,现代中医也介绍说,使用中草药可以杀除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杀灭和驱赶各类虫害,阻断和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还被称为邪魔当道的日子,蝎子、蛇、马蜂、蜈蚣、蟾蜍这五毒并行。端午节的很多风俗与避五邪有关,比如插菖蒲艾叶,饮雄黄酒,挂香囊等。

插菖蒲艾叶,是端午辟邪的风俗之一。菖蒲自古被认为是五瑞之首,叶子似宝剑,可以斩千邪。艾草可以招百福,可杀菌,插在门口,能赶走病魔。到了端午节,人们就会将菖蒲艾叶用红线绑成一束,悬或插在门上,以驱邪招福。

端午节要饮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尤为流行,传说中的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饮了雄黄酒而变回原形的。雄黄也叫“鸡冠石”,将微量雄黄加入酒中制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还可以治皮肤病。端午节之后就是夏日了,蚊虫瘟疫开始盛行,而雄黄酒则有预防之用。

为了让小孩们安然度过五毒横行的日子,父母会在其手臂上绑上五彩丝线,或在脖子上戴香囊,以驱魔辟邪。香囊是用碎布缝成的,里面可以装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或者辟虫的雄黄粉。随着岁月演变,香囊的造型越来越精美,也成了端午节重要工艺品。

老人们说,端午这日做的草药,最能聚日月之精华,汲大地之灵气,绝非他日所制草药可比。从制药科学角度考,这说法未必严谨,但从药物生长期看也许有些道理,总之,当地人喝下这些凉茶草药相当管用。一直到如今,每逢端午,我那已过百岁的老岳母依然会亲自上街调配草药并晾干,托人送到儿孙们手中,颇具仪式感。儿孙们也将草药视若珍宝,毕竟一年就这么一茬儿,何况是出自百岁老人之手。至于草药药效之神奇何以解释,谁都讲不清道不明,心理暗示起了一部分作用也未可知,然而这也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待到将近中午时分,家家户户先将艾枝、菖蒲挂在门楣上,然后一家人都用以蚊惊草(一种可驱蚊的草药)煎煮成的“药把水”洗过澡,逐个喝一小口雄黄酒。小孩子没法喝,大人就用筷子头蘸上雄黄酒,印在他们前额正中的位置,而后,将花布小公鸡和红蛋挂在孩子衣扣上——小公鸡用花色碎布制成,小巧玲珑,煞是可爱,公鸡下面的小网兜里装着一颗红红的诱人的煮鸡蛋——这显然是最令孩子们激动的环节。尔后,长者将所剩雄黄酒含在口中,念念有词一番,“噗”的一声喷在天井和门背墙角,屋子里便混杂着淡淡的香草药味和浓烈的雄黄味,从童年开始,这种特殊的气味就氤氲于脑子里,留在乡愁中,怎么也挥之不去。

陆游《乙卯重五》诗云“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说明端午悬艾制药、驱邪除病古而有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