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换颜“山光水浊” 永驻绿水青山

2019-05-07 23:01 新华网

5月的福建省长汀,层峦叠翠,景色宜人。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长汀,这个著名的“山光水浊”之地,已成为生态美、百姓富、产业优的“生态家园”。

“滴水穿石”:“山光水浊”换颜

长汀,曾是中央苏区经济文化中心,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因处严重水土流失区,长期红壤裸露,被称作“火焰山”。

1983年,长汀被列为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拉开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2000年,福建省进一步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打响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断臂铁人”兰林金在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村为油茶除草、松土(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超 摄

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浸染在这片土地上,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今天的长汀,传颂着“断臂铁人”兰林金的新故事。

2003年,兰林金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臂。曾是军人的他崇尚“永不言弃”,几年后,大胆承包了2270亩荒山造林,一直干到今天。

“断臂了,使不上劲,别人挖一铲,我挖10铲;用不了剪刀,我就用牙为7万株油茶剪枝。”兰林金回忆。

今年春季,他亲手栽下的近1000亩油茶、脐橙、金桔、毛竹已绿遍山岗。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部队、高校……长汀水土流失区成为社会各界“治荒山”的战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沸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万亩,水土流失率已降低到7.95%。如今,长汀森林覆盖率达79.8%,成为福建最绿县份之一。

“最近,拍摄到了多年未见的‘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以及水鹿种群,说明这里的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 福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巫成火说。

“靠山吃山”:生态“返利”于民

“从向山林进军,到大种大养;再到今天,变成林下养鸡、种草药……”古城梁坑村支书傅烨讲述长汀致富道路之变。

靠山吃山,如今“吃”的是山里的生态。2016年,梁坑村成立了生态种养合作社,在竹林下种植了1000多亩有机姜黄和三叶青,打开了致富新门。

“毛竹照样能卖,竹林下的生态药材每亩还能收近千元,叶子还能加工成生态茶叶,价格不断走高。现在我们才用1000亩林地,村里还有近万亩可以利用。”傅烨的话里满是期待。

近年来,长汀林业产业从单一的竹山、果树,向多元化种植和森林观光旅游等林下经济转型。2018年,长汀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70万亩,参与农户21463户,实现产值27.25亿元。

“长汀绿起来之后,必须考虑怎样让生态释放红利,让老百姓富裕,让乡村振兴。”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说,长汀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48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去年,长汀县成为福建省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长汀发展。大学生赖斌就是其中一个,2017年,他与两位90后大学生在河田镇伯湖村创办了新农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事生态种植和休闲农业,带动贫困户每年增收5000元。

生态自觉:向着更优更富

河田镇刘源村村民刘静美在花甲之年,人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他23岁成为林场伐木工人,2007年,年过60的他投入全部积蓄,承包4470亩荒山植树造林。“前半生我砍了多少树,后半生我全部种回来。”刘静美说。

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4月17日无人机摄)。新华社记者 郭圻 摄

保护生态的理念,在长汀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全民自觉。廖深洪表示,在产业选择上,长汀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2016年至今拒绝了7家污染隐患较大的企业落户。

记者了解,长汀正在构筑“332”产业新格局:确立稀土、纺织服装、文化旅游三个主导产业,及特色现代农业、医疗器械、电子商务三个重点产业,发展新能源、健康养老两个新兴产业。

“选对路子,迈开步子”——长汀,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在过去两年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生态还要更优,百姓还要更富,这是长汀永远的追求。”廖深洪说。(记者 林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