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炎士是当地个小有名气的种“草”大户。
山中兰花径,城外李桃园。处在长汀县四都镇同仁村的元仕兰花种植基地呈现一派盎然景致,只见山林竹下,兰花青翠碧绿,淡淡幽香扑鼻而来。
“祖辈都种兰花,我自己也是个‘兰花迷’。”始于庭院“方寸”之间,廖炎士种养兰花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
从“庭院”到“林下”,复绿可生金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四都镇是长汀素心兰的原产地,由于兰花严苛的生长条件,一直以来农户们都只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规模得不到扩大。
“兰花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过去,我们长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种植兰花也只能当作兴趣。”谈起生态的变迁,廖炎士感触颇深,“那个时候这里是重点林区,由于村民缺乏有效收入,大家都靠砍树、卖木头过日子。后来,山上的林子都砍光了,吃‘林业饭’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20世纪80年代,“林业经济区”四都镇的生产发展出现了举步维艰的不利局面:曾靠山吃饭,却因过度依赖砍伐树木,造成林业资源极度透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产业和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山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廖炎士至今仍记忆犹新:“山是荒的,雨水裹挟着红土,漫过田地,淹没庄稼,再加上山路曲折,出门干活要翻山爬沟,到县城来回一趟,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因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了。”
生态好,产业才能跟着兴。
“复绿”之变始于本世纪初,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面铺开。
“响应政府号召,我们也是‘受益者’。”在政府鼓励发动下,廖炎士劲头十足,承包50亩荒地,种树种果,捞得了第一桶“生态金”。
滴水可穿石。数十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了成效:荒山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山上生态好转,我试着把庭院的兰花搬回到山上去种,果不其然,兰花的长势更好了。”提起林下养兰,廖炎士滔滔不绝。2013年,山上良好的自然生态让廖炎士萌生了在林下养兰的想法,天然的林荫,原生态的环境,让兰花移植喜获成功。
“兰自山中来,又回山中去”,廖炎士逐渐摸索出在绿化后的山间林地套种兰花的新路子。“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成功种植仿野生兰花,让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兰花“土专家”。
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炎士。
2014年,廖炎士培植的春兰“大唐盛世”,荣获龙岩市第三届农赛会国兰类花王称号。
如今,一盆盆兰花,青绿如韭,幽香如缕,带来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
从“治贫”到“养廉”,“平民兰”里见“铁骨”
“放手干,我们全程提供支持!”2013年,党委政府和县林业部门主动找上门,鼓励廖炎士发展林下经济,传授养兰经验,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增收。
有了政府的这颗“定心丸”,廖炎士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更足了。2014年1月,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与其他地方的兰花相比,“长汀素”每盆仅售数十元,好种易养。可就是这朵“平民兰花”,却让林农们稳步增收,不少贫困户通过种植兰花脱了贫、致了富。
“学得来、种得好、销得出,让‘长汀素心兰’真正成为接地气的‘平民兰’,带领村民摆脱贫困,共同致富。”廖炎士介绍,合作社给每位贫困户送160盆兰花,同时送技术、送原料、包销售,“通过‘以兰养兰’的模式,种的兰花先培育,部分销售,部分做种苗,待来年兰花长大了再分盆扩大规模,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确保种植户的收入稳定。”
花香哪怕山深。“加入合作社后,再也不用担心我们深山路远,老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种植技术扶持,更为我们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在脱贫户温顺春的心里,“平民兰”有着别样的香。
“原来大家靠砍树挣钱,现在大家发现不砍树在林下种兰花不仅比砍树挣的钱更多,而且保住了绿水青山,越来越多的人来种兰花。”廖炎士说,从最初的50亩到如今的263亩20万株,合作社带动全镇55户贫困户种植“平民兰”,辐射周边6个乡镇,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2019年,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被评为“龙岩市激励性扶贫示范社”。
目前,已建成林下原生态兰花基地100亩,大田钢架大棚50亩,庭院珍稀新品种样板园1个,兰花基地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当地以合作社兰花基地为依托,发扬“兰花”品格,打造“素兰·铁骨”廉文化阵地。
多植兰花品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在进一步完善兰花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兰花廉政文化园的教育警示功能。”长汀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熊瑞春介绍,该基地将兰花“花朵素色、花香清幽”的品性同“铮铮铁骨、刚直不阿”的廉文化相融合,设置廉文化教育专线:在兰花山径两旁,每隔十米设一处廉洁清正的警句格言,观赏亭、展示亭内挂有饱含芝兰清廉的诗词美文,一步一景,一景一义,寓教于游,使游客在感受长汀素心兰风骨的同时,接受廉洁文化的浸润。
幽香不绝,廉韵还绕。如今,廖炎士的兰花廉政文化园,集兰花科普、种植体验、兰花观赏、兰花廉政于一体,正在成为该县廉政文化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