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楼子坝村的红四军入闽召开会议旧址。
□ 记者 黄俊 郭亦斌 通讯员 陈天长 文/图
“今日出发东陂岗,火烧衙门浪荡光。长岭寨上打一仗,打死郭匪楼梯扛。”这支革命战争期间在长汀县流传的民歌,生动记录了红军首次入闽时的长岭寨大捷。红军首次入闽,正是在长汀县四都镇楼子坝村。
从四都镇上蕉村驱车前往楼子坝村,一路山路蜿蜒、群峰耸峙。90年前,一段光辉的历史在此铸就。
井冈山胜利会师后,1929年3月11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瑞金挺进四都,首次入闽。当天,甫一进村,红军宣传队便在村里张贴布告、写标语,开展宣传,动员百姓参加红军。经过短暂的整编休养,并反复商讨攻打计划和出发路线后,红四军连夜从楼子坝出发,于13日在渔溪村击溃国民党福建省第二混成旅一个团。3月14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兵分三路,向长岭寨守敌发起猛攻,歼灭国民党福建省第二混成旅二千余人,击毙旅长郭凤鸣,并于15日解放了长汀城,取得红军首次入闽的重大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极为不利的局面。
红四军在长汀得到了休整和壮大,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制定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中国革命由此走出了低潮,开辟了崭新天地。对于这段历史,朱德高度评价:“……紧接着出现了在长汀的意外战果,这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
5月19日,红四军二度从四都入闽,9月份,红四军三度入闽。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领导下,闽西大地红色政权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呈现出一片“风展红旗如画”的大好形势。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闽西、赣南连成一片,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硝烟中进行了治国理政的伟大探索与实践。在这伟大的实践中,长汀成为中央苏区中心城市、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的经济中心和福建苏区首府。而作为红四军入闽第一站的四都,则成长为福建苏区坚固的后方基地。
红军入闽后,1930年至1934年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福建兵工厂、红军制药厂、红军医院、红军造币厂、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省分行、闽西工农银行等许多重要机构先后迁驻四都,数千红军和游击队在此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四都每一寸土地。开国将军涂通今盛赞:“长汀的革命离不开四都,长汀的革命史有一半在四都。”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楼子坝村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全村群众在村支书、村主任陈先发等村主干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吸引52户群众加入,流转土地450余亩,每三年轮作大肉黄姜、槟榔芋和水稻,同时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等经济作物,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0多元。陈先发告诉记者,楼子坝村2011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15年毛泽覃旧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旧址,下一阶段村里将依托深厚的红色积淀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对红色旧址进行修复,并深入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一步打响“红军入闽第一村”品牌,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争取资金建设旅游道路及农家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此外,还计划扩大河田鸡养殖规模,新增小龙虾养殖项目,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 记者手记 ===
楼子坝村曾是闽赣边界的热闹市场,原住43户、143人,被国民党屠杀后变成无人村,只剩下一个老太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有林场的兴盛,又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如今的楼子坝山清水秀、静谧祥和,虽然仍然较为偏远,却又不失发展潜力和活力。这片被鲜血浸染的土地,有敢想敢为的党员干部,有劲往一处使的群众,主打红色品牌和生态产业,必将掀开发展的新篇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我们必须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苏区精神,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的显著成就,告慰先烈的牺牲与奉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