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三元阁(广储门)在哪里?长汀三元阁的阁楼的资料

2020-02-27 00:01 互联网

长汀县,别称“汀州”,简称“汀”,隶属于龙岩市,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是闽、赣两省的边陲要冲。1929年,红军打响入闽第一枪,解放了长汀城,3年后在这里成立了苏区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和福建省军区。长汀由此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军故乡、红色小上海和红旗不倒的地方”。

80多年过去了,这个红色山城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红色与绿色、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喧嚣与静谧、古朴与时尚浑然一体。

20世纪上半叶,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先生走过长汀后曾留下感言: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另一个是湖南的凤凰。

宋代汀州太守陈轩这样描述长汀:“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城内青山城外田,三水绕城桥相连,八景九门十古寺,万树梅林杏花天”,更是对长汀美景的盛赞。

长汀三元阁(广储门)在哪里?长汀三元阁的阁楼的资料

长汀古城坐落于长汀县县政府驻地汀州镇,这里位于福建省西部山区,历来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长汀古城依山傍水,城内保存着许多宋明时期的客家民居,漫步巷间或逛逛那些传统店铺,随处可见当地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三元阁位于汀州古城,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原名鄞江门,后改称广储门,明弘治十二年建城楼,清代改称“三元阁”,“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

三元阁原是唐代古城门,始建于大历年间,为汀州刺史陈剑迁州筑城时的南大门,原名鄞江门。

明洪武四年,汀州卫指挥王圭改名为广储门,弘治十二年,汀州卫指挥建广储门楼。明崇帧年间加以扩修,始名三元阁。

志载,原为“四檐三层”,“明崇祯间,改合郡县二城炎一,知府笪继良因葺广储门楼更名为阁”。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当时的汀州刺史陈剑将汀州州治从东坊口迁到今址,初建的城墙为土筑,防御设施简单,无子城、敌楼及护城河。

859年(唐大中十三年)刺史刘峻始增筑子城和敌楼179间。

1066年(宋治平三年),汀州太守刘均第一次扩建州城,筑土城墙周长“二百五十四”步,城墙基宽10米,厚3.3米,高6米。

开挖城壕引西溪东流,扩展城址范围:东临汀江,西至西门,南接三元阁,北连卧龙山

开辟6道城门:东北兴贤门(后改朝天门)、东为济川门(后改丽春门),南为通远门(后改镇南门)、鄞江门(后改广储门)、颁条三门,西为秋成门(后改通津门)。

增修敌楼510间及敌垛。 1371年(明洪武四年),土城墙全部包以砖石,建女墙约 4000米。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汀州太守杨世芳与长汀知县王邈,筑土为县城,总长约2067米,城堞2180余个,列7门。

汀州府形成两圈城墙,内圈为汀州府城墙,外圈为长汀县城墙,遂有城内城外之分。

长汀三元阁(广储门)在哪里?长汀三元阁的阁楼的资料

1631年(明崇祯四年),郡守笪继良遵旨“撤郡城增县城,合郡县为一”。此举先后历时6年,至1636年(明崇祯九年)10月告竣,完成了州县城墙合一的大局,并增修城墙225O米,共1200个城堞。此时城墙以汀江为界,从东向南绕到西北,一直围到卧龙山脊。

清末以后,汀州古城墙年久失修。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出专款按历史原貌修复,使唐代汀州古城墙焕发古城独有的韵味,仿佛一道永不消失的彩虹,为客家首府长汀历史的天空添光加彩。

1996年,汀州古城墙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