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五月迷蒙的梅雨,我带着女儿,走进了长汀东大街的汀州天后宫。说来惭愧,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客家妹子,还没有认认真真地参观过这座闽西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呢。
天后宫大门红墙黄瓦、气势恢宏。正面是雕梁画栋的石牌楼,中门两边镶嵌着“龙凤呈样”四块石雕。门楣上刻着“天后宫“三个金碧辉煌的大字。左右边门布局井然,刻着“河清”与“海宴”二字。
中门内竖一座戏台,戏台两边是钟楼与鼓楼。两廊中间的空坪布局也很别致。沿廊而上,是供奉着风、雨、雷、电等十二神将塑像的前殿。再上几级台阶就是正殿。左右二根石柱上,盘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身着金绣霞披、头戴银质凤冠的妈祖金身就端坐在正殿中央。这尊由清代雍正年间广东名艺人所雕的塑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文革期间,为免遭歹人破坏,一直被藏于民间。如今,她重返宫殿,显得愈发的华贵端庄。
望着仪态大方、慈眉善目的雕像,我们不由得追溯起妈祖的由来。历史上,妈祖确有其人。她忙于保护渔民,终身未嫁。27岁时为了救援一条船,被海浪卷走了。从此,她的芳名被视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甚至于她拯救海难的精神还帮助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被称为“海上女神”。
之后,宋代宋慈在长汀担任县令时,开辟了汀江与韩江的航道,使得汀州与潮州的交往日益繁荣。从此,沿海的妈祖信仰传到了长汀。明清两朝又进行了维修与扩建,把天后宫建在了九口大池塘的中央,三面环水,人称“水上神龟”。近几十年来,海内外人士筹措近千万元资,让文革中受到破坏的三座主殿与全石雕山门,基本修复了原貌。
多不容易啊!由此可见妈祖信仰在汀州人心目中的分量。这种千百年的传承,不正是家乡的一份文化积淀么?!一边想着,一边踏进了后殿——“积庆殿”。这里供奉的是妈祖的父母林愿、王氏的塑像。右边还有一个小小厢厅,传说这座充满闺阁气息的妈祖起居室,是不轻易接待宾客的。我们又惊喜又喜地往里探,只见古典雅致的仿古圆桌椅前,隐约坐着一位落落大方的女子,一名贴身丫鬟正为她细心梳妆。多美的一幅仕女梳髻图啊!难怪家乡的百岁诗翁——邹子彬先生为之赋诗:“四山翡翠一江开,灵女疑从天上来。花木长新日月亮,莲花池里映亭台。”
雨水越来越猛,天后宫内却依旧热闹非凡。今年是妈祖信俗申报“世遗”成功后的第一年,又恰逢妈祖诞辰千秋寿诞大庆,从台湾、香港、广东等地赶来的信徒更是骆驿不绝。熙熙攘攘的人们脸上挂着肃穆,一口一声亲切地尊妈祖为“老妈妈”。只缘于千余年来,这位聪慧、善良的圣人,寄托着万千民众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以及修身向善的追求。
这时,三三两两的香客围着一排排规划图,正兴致勃勃地讨论。原来,凭借海西建设的东风,当地政府终于开始斥资,建设起包括妈祖文化广场主景区在内的“一江两岸”历史文化名城了。面对这一历史机遇,百姓怎能不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想象着:若干年后,人们乘坐一艘艘乌篷船,在汀江的各码头自由往返。一路上白鹭飞翔,汀水轻淌,鱼儿跳跃,鸬鹚忙着潜水。推开烟柳拂波,穿过吊脚木楼。船尾,身着风凰装、头戴五彩凉笠的畬族大嫂轻快地摇撸。船头,手抱琵琶的客家姑娘深情地轻吟低唱。如果有兴致,不妨与她们和上一段客家山歌。在这梦里水乡,古朴的畲族风情,好客的客家习俗,会让你恍然置身世外,那般悠然自得、无挂无碍。
从妈祖码头上岸,应该有客家民居、风雨廊桥与步行街。路上闲庭信步,或者在美人靠旁休憩,或者饶有兴致地乘顶花轿,坐到绿茵环绕的的妈祖广场。在这里,老人在健身休憩,孩童在嬉戏奔跑。广场周围,有各式各样的客家小吃,还有卧龙书院高山茶吧,更有古香古色的朝圣大戏台……
多美的一幅家乡图啊!我自顾笑了起来。女儿摇着我的胳膊问:“妈你笑什么啊?”我抚着她的长头,憧憬道:“好孩子,明年到天后宫,妈一定带你乘着船来!”“太好了!”女儿嚷道:“我还没有在长汀坐过船呢。”不知何时,雨停了,东门街又人声鼎沸起来。鞭炮声、奏乐声,祈福声,把天后宫四周映衬得愈发隆重而又喜庆了。
作 者:王英,女,长汀人,1970年生,福建省作协会员,现供职于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作品以散文为主,当选为《福建日报》2012年3月新人,在省市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2012年出版散文集《汀水谣》。
延伸阅读: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精医术,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熟习水性。湄洲对岸有个地方叫做门夹(今忠门镇文甲村),海中礁石错杂,船只经过时常触礁遇难,赖她拯救,往往得以不沉,乡人感颂不已。开宝八年(975年),默娘16岁。一次,她随父兄坐船渡海,时风涛险恶,不幸船被巨浪掀翻,她赶紧背起父亲泅水到岸边,哥哥却被急流卷走。她又和母亲、嫂嫂驾船寻找,终于把尸体找回埋葬。因此,深受乡亲们的赞颂。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默娘和女伴登高赏景,在湄山之巅“升化”。里人以为神,遂立祠祀之,号为“通贤灵女”。
宣和四年(1122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朝鲜),海上遇风,舟行安稳,认为是得到林默神灵保佑。奏闻,赐“顺济”庙额。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莆田人黄公度遭贬,赴平海军(今泉州)任节度判官时,曾观瞻建在圣墩的顺济庙,题诗赞道: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崪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姓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樯一信风。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累封林默为“夫人”。光宗、宁宗两朝,累封为“妃”。开庆元年(1259年),进封“显济妃”。元世祖、成宗、仁宗、文宗四朝,累封“天妃”。明洪武五年(1372年),敕封“圣妃”。永乐七年(1409年),加封“天妃”,建庙于都城外,额为“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宣德五年至六年(1430~1431年),遣官至湄屿致祭并修整庙宇。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天后”。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遣官至湄洲修整庙宇。雍正四年(1726年),世宗亲书“神昭海表”额,命匾于湄洲祖庙和厦门、台湾二处天后宫。1928年,改庙号为孝女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默娘被崇奉为“海上和平女神”,对妈祖的信仰遍布世界各地。湄洲岛被开辟为旅游区,世界各地人士前来朝圣妈祖的络绎不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