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游汀州_来嫽长汀_长汀门户网站

首页 > 汀州故事  >  厦门大学曾经迁址的地方 烽火岁月弦歌不辍山海情牵薪火相传

厦门大学曾经迁址的地方 烽火岁月弦歌不辍山海情牵薪火相传

11-11 国立厦门大学

 

 

  ▲国立厦门大学长汀旧址 (三水 摄)

  

 

  ▲厦门大学在长汀期间出版的刊物《唯力》(厦大供图)

  

 

  ▲厦门大学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厦大供图)

  

 

  ▲厦门大学17周年校庆在长汀留影(厦大供图)

  

 

  国立厦门大学旧址(三水 摄)

  “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国立厦门大学首任校长萨本栋

  1921年,嘉兴南湖红船启航的那一年,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故乡厦门创办了一所大学。从此,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厦门大学,与国家同命运、与民族共呼吸。特别是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里,来自蓝色海岛的厦大更是与红色山城长汀,共同谱写了一曲薪火相传的红色赞歌。

  一

  长汀古称汀州,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为闽粤赣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位于崇山峻岭间,号称福建西大门。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是唐代福建五大州之一。从唐代至清代,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有“唐宋元明清皆谓金瓯重镇,州郡路府县均称华夏名城”之盛赞。

  历史上,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至此,从而成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被海内外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来自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留下了“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的赞誉,让古城长汀走出大山,名扬四海。

  抗战期间,为了保住民族文化和教育人才,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沦陷区的诸多高等院校大规模内迁至西部各地。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至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迁到李庄,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东北大学迁至四川三台县,厦门大学迁至福建山城——长汀。由此,厦大与长汀结下了不解情缘,成为距离抗战前线最近的一所大学,可谓撑起了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

  国立厦门大学旧址,正位于长汀原中区小学校园内,原为县学大成殿。据史料载,长汀县学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年间,至今已有800余年,是历代汀州培育英才的摇篮,殿灵人杰。那儿,至今还保留着一处古色古香的门楣,上悬一块黑色牌匾写着“国立厦门大学(1937-1946)”几个大字。

  二

  1937年7月1日,陈嘉庚无条件地把厦大交给国家。7月6日,著名机电专家、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被正式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时年35岁的他,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校长。

  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因地处海防前线,厦门大学面对的形势十分困难。但是,萨本栋认为祖国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仍需维持。

  1937年12月20日,厦门大学正式停课,经过3天的整装,24日开始向长汀进发。

  从厦门到长汀行程800里,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加上土匪出没、车辆罕见,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等人数到齐,萨本栋的清点结果是:学生239名,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4人。

  当厦大人抵达长汀时,那里“举目凄凉无故物”,条件极其恶劣。学校以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租长汀饭店给教授安身栖息,借一座破楼作为女生宿舍,男生则几十个人挤在大统仓式的宿舍里睡觉。没有电灯,萨本栋就拆了自己专用的小汽车,用车上的发动机为学校发电。

  三

  虽然战时长汀物质条件极差,但长汀人民仍从各方尽力支持厦大。厦大的内迁,也让偏僻的长汀山城面貌焕然一新。当时在厦大中文系任教的郑朝宗先生于《汀州杂忆》记述道:“小山城一眨眼变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城……莘莘学子不远千里,来自闽、浙、赣诸省,弦歌之声响彻山城。”

  抗战前长汀只有一所中学,办学条件很差。厦大迁汀后,许多厦大师生到中小学兼课,既充实了教学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带动了当地的学风。同时,厦大还协助创办了初级中学、夜校等。

  文教发展,民风一新,抗日救亡运动也不断掀起高潮。据《长汀人民革命史》,“长汀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之日,正是厦门大学内迁之时,这样,长汀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厦门大学进步师生的支持、帮助和倡导下,紧密团结,密切配合,共同掀起了长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厦大师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开展多种形式抗战爱国活动。他们采用演讲、教唱救亡歌曲、演出话剧、出版刊物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号召全民抗战。

  四

  从1937年10月至1946年6月,厦大内迁长汀8年多,年轻的萨本栋校长以“务实不负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及政府收归国立之意”作为自己的信条,谋厦大之复兴。

  1938年4月6日,厦大延续办校传统,举行建校17周年校庆活动。萨本栋在活动中,向厦大师生发出了“未到‘最后一课’的时候,应加紧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的号令。他说,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这是“国魂所寄托的事业”。

  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厦大不断发展壮大。学校规模、教职员人数、学生数都成倍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队伍群贤聚集,如知名语言学家周辨明、经济学家王亚南、物理化学家傅鹰、作家和翻译家施蛰存、诗人和文学史家林庚、数学家方德植等。

  抗战时期在长汀的厦大,克服了重重困难,实施了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弦歌不辍,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界翘楚、政界名流、商界精英。

  曾经的1941级校友,如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家、厦大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回忆,正是在萨本栋校长“舍身治校”的精神感召下,长汀时期的厦大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我们是为了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前面,这是我们的志气。”

  当时,陈嘉庚先生两次临汀视察,肯定“厦大有进步”。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1944年访问长汀厦大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厦大为(印度)加尔各答以东第一大学”。厦大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声誉,可谓实现了“南方之强”的理想。

  五

  1946年,厦大迁回厦门,将大部分办公及生活用具、课桌和部分仪器分赠给长汀中、小学等单位。

  厦大知名教授、作家郑启五在参访厦大旧址时感叹:“当时中国一所最逼近日寇占领区的高校,就是以如此坚韧的拓展和复兴向疯狂的日寇示威,显示出中华民族在气势汹汹的侵略者面前那泰然自若的气概和坚定必胜的信念!”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烽火年代,刚毅不屈的厦大师生们高唱着“自强、自强”的校歌,在崇山峻岭间的小城弦歌不辍。

  如今,阳光下,厦大于2001年出资在长汀重新修复的校门上,“国立厦门大学”的牌匾熠熠生辉。厦大与长汀的情谊也如燎原星火,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厦大与长汀县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科技合作、医疗帮扶、学生实践、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了支援长汀的全面发展,厦大每年组织师生成立“服务实践队”,到长汀县各个农村实地调查研究,为长汀县的建设发展提供方案……

  (许丹 欧阳佳莲)(来源:福建侨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