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羊牯乡罗坑头村的“二郎神”小宫庙
羊牯乡罗坑头村宫子,供奉“二郎神”
小宫俗称“宫子”,坐落于长汀县羊牯乡罗坑头村的村尾水口小山包上。村子浑如桃源,村民全为吴姓。山包树林阴翳,小宫掩映其中,内奉两尊威严端坐、全副盔甲的武将,左将手握圆锤,右将手执利剑,威风凛凛,守护村庄一方安宁。他们是何方神祇,小村又缘何崇祀呢?
答案,其实就蕴藏在庙中尚存的一副古联中:义结梅山,捍患御灾,千古威灵不没;神归灌口,降祥锡福,万年俎豆犹馨。
人类学者钟晋兰女士20多年前,在《长汀县羊牯乡罗坑头村的民俗信仰》一文中,记述了村中父老对小宫的有关报告:对联中“梅山”在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乡,“灌口”或在漳平市或在连城县,无从考证;两公王左灵显、右仁佑,两人结义兄弟往梅山学法,学成高明法术为乡民排忧纾难,深受爱戴,神职是保佑村民及六畜平安。
这种阐述带有浓郁本土特色。但核验文献,笔者以为两公王其实是“二郎神”!提到二郎神,人们也许立马会想到《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神勇小将“二郎神”杨戬。而实际上,作为我国著名的民间俗神,二郎神形象是多元、演变、再生的,最著名者有李冰父子(李二郎)、赵昱(赵二郎)、杨戬(杨二郎)等三种形象。
“治水英雄”李冰父子是“二郎神”的最初形象,“二郎”或指“两个郎”即李冰父子或谓“第二郎”即李二郎。据史料和传说,李冰是秦朝蜀郡太守,他与次子李二郎在成都上游(今都江堰市)开凿离堆、擒杀孽龙、修建堤堰、分流岷江,引水入成都平原,溉田万顷,使之跃成“天府之国”。岷江水入成都平原之决口即是灌口,其地曾设灌州、灌县。李冰父子所修水利工程即是著名的都江堰,后人奉为神明建“二王庙”纪其治水伟功。
赵昱是著名的道教“二郎神”。据载,赵昱先为隋末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太守,曾持刀没水,斩杀犍为(今四川犍为县)潭中为害的老蛟,时年26岁,“州人顶戴,事为神明”。隋末大乱,赵昱隐居成都青城山为道士。宋代,朝廷崇尚道教,又深惮蜀人借“二郎神李冰父子”赛祭倡乱,故赐封也有“斩蛟治水”传说的道士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庙食灌江口”,意在取代李冰父子。赵昱因此也被称为“灌口二郎神”。
杨戬则是著名的文学形象“二郎神”。他首创于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精彩故事广为流传,不少素材源于李冰父子、赵昱传说,也被称为“灌口二郎神”。
“二郎神”传说中有“梅山七圣”,在四川传说中他们是李二郎结义的七位猎人,又称“梅山七友”,助李冰父子治水成功。在《西游记》是杨戬及其梅山六兄弟,其人“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杨戬“义结梅山七圣行……性傲归神住灌江”。而在《封神演义》则是助纣为虐的袁洪、朱子真等所谓猿、猪、牛、羊、狗、蜈蚣、蛇的化身“梅山七怪”,被杨戬、哪吒收斩。湖南中西部有梅山,系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产生了巫道相融的著名“梅山教”。“梅山七友”应是梅山教在“二郎神”传说中的曲折反映。
综述前论,“二郎神”形象是多元的,但往往又是多元一体(混合)的。那么,罗坑头村宫子两公王对应何种“二郎神”形象呢。笔者以为应更多倾向于李冰父子。根据在于:其一,从公王封号分析,两公王被称为“灵显”“仁佑”,而《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载元至顺元年(1330年),朝廷“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李二郎封号后四字“灵显、仁佑”,与父老所言“灵显”“仁佑”完全一致,只不过一神封号被讹传为两公王封号了。虽然,两公王如同父老所言是兄弟而非父子形象,但这实由神话传说的变异所致。其二,从神明尊数分析,两公王对应李冰父子方显合理。
罗坑头村宫子“二郎神”,带有客家地区典型的“公王”性质。客家有“水口”崇拜,在乡村水口犹如锁钥,担负着对内捍卫一村安宁幸福,对外阻截恶煞邪魔的重任,故水口常设“把界(把境、把坳)公王”,神明多为武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