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古汀州民间故事:郝凤升的传说

2016-08-05 22:58 未知

  长汀汀州民间故事:郝凤升的传说

  郝凤升,字瑞卿,号九龙,福建长汀人氏,中国明代的文学家,著作有《和沈日休梅花百咏》律诗一百首等文集。家住长汀县城九龙山(现名叫卧龙山)下。他小时候聪敏过人,三岁能诵文,七岁能赋诗,虽家境贫穷,但从不惹是生非,在长汀成是出了名的神童。

  一日,爷爷带郝凤升去市井买菜,路过横岗岭下路口,看见从江西解往虔州的江洋大盗在此歇脚,便指着大盗跟郝凤升说:“为人要从善,千万不要学此人做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事,最终落得个枷锁上身。”不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大盗恶从心起,竟打听起郝胡子的姓名来,要在堂审时把郝胡子牵连上。

  果然大盗在虔州公堂上受审时,一口咬定福建长汀的郝胡子是他的同党同谋曾一同犯案。这可是大案,省城衙门岂敢怠慢案子,火速派人把郝胡子押解虔州。爷爷被人冤枉要去坐牢,郝凤升也闹着要一同去。爷爷那肯带他去,便哄着骂着他,可是郝凤升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不管怎么说决意要去伺候爷爷,爷爷也没办法只好迁就他,把他带上。此话不说。

  一日,虔州臬台大人去后花园赏花,忽然听到远处飘来朗诵诗文的童声,心中纳闷:这地方哪来的孩儿呢?便派人前往打听,原来臬台大人的后花园与省城的牢房才一巷之隔。郝凤升与爷爷一起蹲牢房,每日都要习文颂诗的。

  臬台大人听了此事,对郝凤升很好奇,命当差的唤来看看。郝凤升来到大人面前,给臬台大人作揖请安!大人一看郝凤升,人长得清清秀秀,虽是小孩倒也气宇非凡。便开口问道:“你为何与爷爷一起吃官司,坐班房?”

  郝凤升答道:“爷爷遭人诬陷,被人栽赃。我看爷爷年纪大了,为照顾他老人家,就跟他一起来了。”

  臬台大人心中赞叹不已!这小小年纪孝心十足哩!便又说道:“今日老夫听到朗诵诗文的声音,可是你否?”

  郝凤升答道:“正是!大人庙堂高官,却要见一位疑犯的孙子,不知要训示晚辈什么?”

  臬台大人觉得郝凤升小小年纪谈吐文雅,颇有几分的才气,想试试他是否有真才实学,便抬头看了一下屋顶的瓦,随口出了一个上联:“阴瓦阳瓦瓦盖瓦。”

  郝凤升一听,知道臬台大人是在考他,也看了一下墙上的砖,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横砖直砖砖彻砖。”

  臬台大人听到郝凤升对的下联,还算工整!感觉此孩子思路敏捷。想再考考他,又出一联“井底蛤蟆着青褂”。原来郝凤升穿的是一件青色褂子,臬台大人故意将他比喻成见识少的井底青蛙,想嘲弄郝凤升一番。

  郝凤升心里知道大人在嘲笑他,又想到你笑我穿青褂,我还笑你穿红袍呢!井底青蛙毕竟还是活的,我说你是锅中螃蟹那是死的哩!便凑了一个上联反将大人一军:“锅中螃蟹穿红袍。”

  臬台大人一听郝凤升在骂自己,有点恼怒,但又一想人家毕竟是小孩,况且对句的确文采横溢,不但没生气,反而赞叹不已!于是请郝凤升坐了上座,开始问起爷爷如何吃上案子的事。郝凤升也一五一十地把爷爷如何遭人诬陷的是说了个始末。

  这臬台大人本来就是一个青天老爷,听郝凤升这么一说,便要亲自审理。这日,他叫当差的在虔州城找了十个与郝胡子面目个头相似的人,一同带到公堂上让江洋大盗去辩认郝胡子。那大盗本来就是诬陷郝胡子的,只见过一面,无从记忆。加上审讯时是在晚上,灯火又不明亮,那认得出哪个是郝胡子。只好将自己如何诬陷郝胡子的事,在臬台大人面前从实招了。

  审完案子,臬台大人邀郝胡子爷孙俩到后堂聊,劝郝胡子要多多培养郝凤升。郝胡子觉得眼前的大人不仅是一个清官,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便跪着请求大人收留郝凤升。后来大人答应了,彼此拜了师生之礼。

  据说,郝凤升在臬台大人的调教下,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他秉公执法,与刘瑾余党坚决斗争,不少冤案得到昭雪,被誉为“郝铁笔”,不久,提升为大理寺副。有一年正德皇帝又要下江南去搜索民女,郝凤升直谏劝阻。遭鞭打四十,被打了三十九鞭都没感觉,原是有一穿白袍老人用袍帮他遮挡了身体。最后一鞭,他好奇向后一看,白袍老人一闪,此鞭重重的落了下来,打得皮开肉绽。后来他托病告老还乡,在横岗岭下,盖一庙名叫“白马庙”以谢白袍老人的庇护。

  长汀历史名人——郝凤升介绍

  郝凤升,字瑞卿,号九龙。成化四年(1468)出生于长汀。他爱好诗文,13岁补第子员,深得郡守吴文度器重,常咏诗唱和。一次,郡守召客不至而召凤升,因曰:“酒美花香,主意却嫌来客少。”凤升立即应曰:“天空云净,月明何用众星多。”郡守听后拍手叫好。此后,常在客人面前亲昵地称凤升为“小友”。宏治十一年(1498年)中举人。一年,凤升父亲被囚犯诬为同伙,押送虔台。他亲往赣州向虔台鸣冤,后案情大白,其父连同其他被诬者7人均获释。人们把凤升比作13岁上书救父的汉代缇萦。正德六年(1511)凤升44岁中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他秉公执法,与刘瑾余党坚决斗争,不少冤案得到昭雪,被誉为“郝铁笔”,不久,提升为大理寺副。十四年(1519),明武宗自扁头关驾临榆林,凤升留驾,被拘入锦衣狱。同年三月,武宗又下诏南巡,正值宁王朱宸濠久蓄异谋,群臣相继进谏,武宗不听。于是,凤升与大理寺正周叙等16人联名上疏,极力死谏。武宗震怒,竟下令于午门外各鞭40大板。凤升被打得血肉模糊,鲜血淋漓,随后被贬为都察院照磨。不久,朱宸濠果真在南昌举兵叛乱,幸武宗未南巡。

  明正德十五年(1520),凤升辞官回家医病治伤。十六年(1521),武宗逝世,世宗嗣位,众臣推荐凤升任要职,凤升以骨折未愈而辞谢。四月,世宗任命凤升为浙江严州知府。他在职5月,廉洁奉公,施仁政,后奉命入京朝鄞,船至杨州瓜州渡,因旧伤复发,伤口迸裂,流血不止,折回长汀治理,不久病逝,终年54岁,葬于汀城西关外。

  凤升诗作有《九龙诗刻》,著名古文家茅坤盛赞其诗“出风入雅,疏旷豪爽”。另有《和沈日休梅花百咏》律诗一百首,借梅抒发“怼世俗之浑浊,颂已身之修能”之情。

  古梅

  (明)郝凤升

  古得鸿蒙一段神,风寒饱历见天真。

  疑从炎帝以前植,岂是逋仙而后人?

  傲骨千秋曾化铁,芳心半点不随尘。

  频看世事沧桑变,独有寒花岁岁春。

  一个人,能写出100首咏梅的七律,每首诗都能切合题意,寓意深刻,已是了不起的事,而每首诗都能以“神、真、人、尘、春”五字押韵,诗中梅花典故及风、月、霜、雪、琼、玉等词重见迭出,却无重复之感,更无堆砌之嫌,实属不易。读《百梅诗》,你不得不被作者的才气所折服,也为作者多舛的命运、坎坷的人生而扼腕。

  《百梅诗》作者郝凤升,长汀人,明正德六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不久升任寺副。郝凤升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正德十四年,上书进谏,触犯了皇帝尊严,以忤旨罪被关进锦衣狱。是年三月,又与大理寺正卿周叙等16人联名上疏进谏,再一次忤了皇帝武宗的旨意,武宗恼羞成怒,当即将凤升等16人拖出午门,各廷杖四十,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当场死去十余人。郝凤升侥幸未死,又被关进锦衣狱,后降职为都察院照磨,不久告病还乡。武宗死后,凤升重被启用为严州知府。过了五个月,他入京朝见,船到瓜州,旧伤复发,伤口迸裂,流血不止,只好返回,不久逝世,葬于汀城西关外,终年54岁。

  《百梅诗》咏梅言志,借梅寄情,表达了作者不随俗流,不畏权势,刚毅清高、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

  《古梅》是从郝凤升的百首咏梅诗里随手拈出的一首,“窥一斑而观全豹”。诗中所咏的梅,自远古而来,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铸成了坚韧不拔、刚毅顽强的精神和风骨,年年岁岁饱受风寒侵袭而仍能傲然挺立,俏美绽放。“逋仙”,指宋代名士林逋,隐居遁世,无所作为,而古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其坚忍不拔、独立奋进,乃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气节之象征。

  品读“百梅诗”,首首切合题意、各有寓意。如《早梅》:“群芳落魄独精神”“余树犹得塞北尘”;《孤梅》:“生或癖性甘寥寂,不与群英共混春”;《老梅》:“吟残风月关心事,阅尽荣枯过眼尘”;咏梅言志,借梅抒情,则是郝凤升作“百梅诗”的宗旨所在。如:“尽有高标凌岁月,殊无俗态惹风尘”(观梅)、“能于风雪飘零日,特似乾坤挺立人”(爱梅)、“犹将冻蕊深缄雪,不放微香滥逐尘”(未开梅)、“一种高标磊精神,偏于险处托孤真”(岭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