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婚嫁风俗

2017-05-21 22:08

长汀婚俗自唐至清一千多年来,基本上按“六礼”程序进行: 
    首先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议亲求婚,俗称讲亲;其次问名又称请庚帖,男方请问女方生年月日及名字;再纳吉,男女双方商定聘金后,先付一定聘礼,俗称“扎定”,农村称“写婚书”或叫“订合同”;又再纳征(纳币),男家把聘金全数送给女家;又再请期,男方将迎娶日期通报女方,俗称“报日子”;最后,亲迎,俗称“接亲”或“迎亲”。

    建国后,颁布《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成熟后,到政府部门登记,便可结婚,删去许多繁文褥节,封建买卖婚姻几乎绝迹,婚礼甚为简便。但“文化大革命”后,旧时婚俗又重演,农村尤甚。 婚书也称红帖、婚帖、婚姻合同,在农村婚俗中尚盛行。内容包括:男女双方姓名、年龄、住址及家长姓名;聘金聘礼项目,数量;压定预付项目、数量都要一一写清楚。立订婚约字人(男、女)、介绍人、在见人要签押。一式两份,未行两份合在一起书写。
    聘金聘礼,民国前,少则数十元,多则数百元(银元),农村多讲稻谷多少担。大户人家嫁女,聘金多如数璧还,且备办丰盛嫁妆,故有女儿是赔钱货之说,娶亲者因此而发家致富。贫家嫁娶则相反。近数十年聘金不断增加。据城区、濯田、三洲、河埔、馆前、湖坑、庵杰等地调查(1987年),聘金在3,000~7,000余元之间。除聘金糖果外,在农村还须具备猪肉、糯米、籼米、面、粉干、黄豆,数以百斤计。鸡、鸭、鱼数十斤。甚者加香菰、鱿鱼、莲子、香烟、酒、地瓜粉之类物资。庵杰、馆前一带,另加银元十几个至几十个。聘金礼物总计万元以上,实难筹措,因此婚后负债累累;造成夫妻烦恼、痛苦,甚至酿成悲剧,时有所闻。  
    定(订)婚后结婚前,每逢年节,男方须备办礼品送给女方,一般宜备四色:衣料、鸡、鸭、美酒、粉丝之类。女家须回赠男方鞋帽,或具红包,上书“充鞋帽”。
    报日子 男方择定吉日后通知女方,除“报书”外,要备办首饰、衣裳、三牲、糖、饼之类送到女家。“报书”放置女家神龛上。如三洲等地另给女方洗头礼(鸡一只,粉干若干)。女家将猪肉、糖、饼等,分成若干份分送亲友,城区一般只分送糖果。女家回赠男家鞋袜,俗称“回奉”。馆前湖坑一带另加一条白布做的百子裤。  
    安床 男家铺新床,一般在迎亲前几天,女家须送木炭、肉丸、红蛋,名曰“探子探孙”。
    接亲时人数多少,各地习俗不尽相同。
    城区6人:新郎、大客,其余4人,兄弟、亲友均可。
    谬田7~11人:逢单。新郎、大客2人(母舅或叔伯)、点灯笼、放爆仗、点香、挑饷各1~2人。馆前6人:新郎,上三代亲房每代1人、陪亲1人、背请书1人。
    接亲所备东西各地大致相同,有马灯2盏、红伞1把、米筛、糠筛各1片,祭品一副:猪头、熟鸡、活鱼(口衔柏枝);香烛、喜爆等。接亲队伍到女家时,城区和部份乡村,女家大门关闭,待喜爆鸣放三次之后才开门迎人。男方给开门、接伞、上茶、上烟者红包,以示谢意。而三洲、濯田、馆前、河埔等乡村则敞开大门迎接接亲者。庵杰则派人到村口接男方礼担,待点好香烛,摆好祭品,然后打开大门,欢迎接亲者。  女方设宴款待接亲者。先点心,后正餐,席间不喧哗不猜拳,旧时在新郎面前放一 碗无盐菜,俗称“无盐席”。
   

    盘嫁妆 又称送嫁妆。城区在接亲前一天,乡间在新娘到男家当天。送嫁妆由新娘母舅或叔伯主持,提拿扛挑的人则视嫁妆多少而定。嫁妆丰俭品种,各个时期、各个阶层不同,但不论古今贫富,脚桶、尿桶、门帘、席四色必备。建国后新娘嫁妆一般有缝纫机、单车、电风扇、电视机、皮箱(或木箱)及日常生活用品。现时多备有彩电、双缸洗衣机及电冰箱。嫁妆送到后,男家须给每个送嫁妆者红包,以示答谢。 
    

    出嫁 又称“出门”,汀俗均在晚上进行,由弟妹或女友陪送。
出门时,城区将屋内灯火熄灭,而乡间则点满堂烛,适相反,但都迅速关闭大门,并用扫把往内扫三下。新娘出门,有的乡村由新郎或长辈背出大门。旧时坐花轿,轿上有八卦、渔网、轿门锁住,新娘在轿内一路啼哭。 时尚婚庆网   五十年代起,不坐花轿,改步行擎红伞。现远者有迎亲汽车,农村多用拖拉机。
   

    入门 新娘到男家,不能立即进门,须在门前等候若干时候,短则数十分钟,长则数小时,颇为难受。通融的办法,先从侧门入屋休息,待入门时候,再从正门进来。
   

    拜堂 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最后夫妇同拜,现城关多免去。然后饮交杯酒,入新房(农村则入新房后饮交杯酒),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吃面碗鸡,有的外加四个蛋。

    闹房 新房内的布置城乡不同,城区床上多放柚子、花生、红枣、石榴,取“早生贵子”之意。天花板上贴书有“抬头见喜”正方红纸。乡间,于床上或写字台上放一把斗,斗内盛满谷子,外盖红纸,上放秤、尺、算盘、剪刀、白线各一,油灯点亮,烧香照烛,祝愿仓满斗满、添丁增福。城区,闹房在新房内进行,入新房者须说句吉利话,新娘给客人倒茶请糖。宾客与新郎新娘戏闹,要求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乡间闹房多在厅堂举行,开始鞭爆从大门放到洞房再至厅堂,男女老幼围观,亲友凑钱包红包,用竹竿垂钓在空中,新郎须抱新娘摘取,观者任意笑闹,闹房后即于厅堂设宴款待来宾。馆前珊坑一带给闹房者每人一个红蛋。

    河埔等少数村则无闹房风俗。
    回娘家 汀城在女儿出嫁第三天,娘家请女婿、女儿回门,俗称“请三朝”。时须送笑包给女儿分送邻居,俗称“结缘包”。馆前一带,于第七天,母亲做糈送女儿、叫“七朝精”,女儿随母亲回娘家,须夫妇同行,男带去,女带回,不宜在娘家住宿。三洲等地称回娘家叫“脱红衫”。新娘于第三天穿红衫回娘家,换上平常衣裤,意味着结束新婚阶段。
    结婚 亲友送礼,娶亲与嫁女不同,亲戚与朋友有别。旧规:亲戚不请不送,朋友则不送不请。
    娶亲送礼 城区,亲戚一般送四色:喜幛(联)、笑包、柚子、喜爆;母舅送“中堂”,悬挂厅中央;朋友一般只送喜幛(联),喜爆。
    嫁女送礼 城区送鞋袜、胭脂、花粉、镜子之类。乡间送围裙、衣裤布料。蛋、袜等。

    现城乡多用红包代礼物。加标签,书上“充喜联”(送男家),“充胭脂花粉”(送女家)下署送礼者姓名。乡间红包一般不书写。

其他婚姻形式:
    同房 长汀历来有抱养童养媳之风俗,俗称“带新妇子”, 50~60年代抱童养媳一度明显减少。 70年代末又逐渐增加, 80年代更盛,少数乡村每户平均1. 4个。童养媳结婚,仪式简单,一般不请客,不拜堂,多在除夕同房,俗称“合房”或“圆房”。现城区此类婚姻已不存在。农村却尚有。
   赘婚 男到女家结婚,长汀称“打合同”或“招亲”。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结婚仪式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同时对女方父母须负生供死葬之责。所生子女多跟女姓或男女姓各半。
   改嫁 寡女再醮与离婚妇女再婚,结婚仪式较简,新娘不穿红衣,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家,半路上轿,接亲时间在白天。建国后,以上陈规多已破除。 
   续弦 男子死去妻子,再娶,汀俗叫“填房”,结婚过程仪式基本相同。
   婚宴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
   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右上次之,上下左右顺序排列,宾客按亲友关系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开宴前,新郎须一一恭请带到席位就坐。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俗称“大客”,来时须鸣放鞭爆欢迎。大客未到席,不能开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