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繁华的古码头原来属于长汀

2020-04-16 17:00 互联网

武平县湘店乡店下村

古码头

湘店店下村位居汀江中游要冲。一条大道穿村而过,上通长汀,下连武平、上杭。汀江水,从长汀上游浩浩荡荡而来, 直奔上杭、峰市方向,流入广东,与梅江汇合而为韩江,经潮州、汕头流入南海。

由于独特的水陆之便,弹丸之地的店下,成为旧时武平仅有的两个水陆码头之一 (另一个是下坝)。江上帆船点点,路上行人不断,圩内店铺林立,街边商贾云集。每逢 一、六好期,毗邻店下的长汀、上杭、会昌、 瑞金等县乡镇和本县特别是武北四乡及中 堡、悦洋等地居民和商贩都来赶集。运来的大米、稻谷、大豆、茶油、笋干、土纸等货 物不下五六百担,装货的木十多艘,来时载煤油、食盐、布匹、日用百货,归时载茶油、米、谷、豆、土纸等土特产。

街两边摆有卖猪肉、牛肉,卖家禽、 家畜和日用百货的摊贩,还有赌桌十多张,酒楼饭庄,风味小吃,人们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距店下不远的河口,是桃澜河和汀江河的交汇处,每日从大禾、桃溪、小澜流入汀江的木材达三百立方米以上。每圩交易额约合计人民币三四十万元。政府每月可征收大米两千多斤,大豆百余斤,茶油百余斤,大洋千余元等各种货物的交易税、木排税。民国县志称店下是武平“极北之大市场”。

正因为店下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经济繁荣,税源丰富,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在此设联保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设湘店乡(取湘湖、店下各一字为乡名),1950年在此设第十三区(湘店区)区公所。湘店的政治中心从湘湖转移至店下。

1921年刘克模把崇德学校从湘湖迁 来店下迳背,与原培英书院合并,改称为“培英学校”,后又改为“武平县立湘店中心学校”。从1921年至1949年(土地革命时该校停办一段时间),二十多年间,该校培养出了一批国共两党优秀人才。

明朝以前,店下归长汀管辖。古时候, 南方丘陵山地陆路交通不便,水路较为便捷。刘隆少时参加府试、院试、乡试、会 试及做官以后回乡探亲,都从汀江乘船, 途经店下。可是汀江两岸,只归长汀、上杭管辖,武平县连个码头都没有,出入诸不方便。正统年间,升任山西按察司佥事的刘隆又告假回湘湖省亲,从京城先到汀州略作停顿,再从汀州乘船沿汀江而下。刘隆向陪同的汀州知府说起此事,希望妥善解决。汀州知府出面请长汀、武平两知县协调,商定将武平的“山车村”换长汀 的“店下村”,并获上司批准。从此,武 平在汀、江沿岸有了上至鸡冠峰,下至白头礤一段深水码头,店下成为武北乃至全武平的重要商埠。

后来,长汀人士觉得山车村与交通便利的店下村互换吃了亏,便有了“差了差, 店下换山车”的说道。

 

 

 

 

1952年12月,湘店区并入桃溪区, 此后湘店的政治、经济中心移离店下。中心校也随之改易,后改设初小。

1953年秋,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将军,离家二十多年后首次回乡探亲。他也是先到长汀,再乘船到店下,然后骑马回到湘洋月形下老家。

 

 

 

 

 

 

后来,政府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店下市场经营的主要产品——油、米、豆 均不能上市,店下圩便江河日下,风光不再。但随着1959年武平至尧山公路开通, 1963年武平至长汀公路(即省道205线) 建成通车,物资运输、商旅往来,渐由水路改向陆路。宽阔平直的水泥路,承载了交通运输的重担,欢快悦耳的汽车喇叭声,取代了饱含辛酸血泪的纤夫号子声。

近几十年,汀江上下陆续建起了回龙、白头礤、羊牯、金山下、美西角等水电站,拦河坝把航道截断,水上运输成为历史佳话。

(原载《武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