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古城民俗:五通公王“回娘家”庙会

2019-06-26 22:47 张鸿祥

昔日五通街有一座五通庙,在汀州城里赫赫有名。庙里的五通公王神像高大、厚实、粗壮,是汀州城里所有寺庙中最大型的木雕神像。

对于五通庙的历史,特别是五通公王神像是怎么来的?许多人并不了解。

各位朋友,不了解,没关系。今天就让我把五通庙的前世今生,如米升倒豆子般痛痛快快地对你说个一清二楚。

站背巷及樟树神

五通公王的“娘家”在县前街的站背巷。我这么一说,有人就对我急了,站背巷怎么会是五通公王的娘家?分明是一派胡言!你别急,且听我为你慢慢道来!

话说在明朝以前,汀州城里并没有五通庙,它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朝中叶,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了。

长汀古城民俗:五通公王“回娘家”庙会

店头街站背巷

在汀州城的县前街(即南门街),有一条巷子叫站背巷。该巷介于县前街和塘弯哩街之间,一条巷子占了两条街道,也就是说,从县前街进入站背巷,可以从塘湾哩那头出来。虽说这是一条巷子,但是里面却另有天地,还有一块不小的空坪(现在是南区小学的一部分),空坪的周围住着许多人家。

站背巷的空坪里,有一株千年大樟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棵大樟树,犹如一把巨大的遮阳伞,给站背巷增添了无限的风光。由于樟树年代久远,人们都将这株樟树当成神树。因此,每逢初一、十五,许多老百姓会来到樟树下烧香祭拜。也有许多夫妻生了小孩后,希望小孩健康成长,像樟树一样长命百岁,就将小孩契给这棵大樟树,然后再给小孩取一个“契名”,有叫“樟生”的,也有叫“樟树妹”、“樟树佬”的等等。

明朝末年,有一天突然刮起风来,汀州城里顿时狂风大作,乌天陡暗。一阵强风从站背巷呼啸而过,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千年古樟树轰然倒塌。

强风过后,周围百姓纷纷来到倒塌的樟树前,大家都为这株千年古樟树的倒塌而感到十分惋惜。但随后人们发现,偌大一棵樟树刮倒在地,不但没有伤及百姓,竟然也没有伤及周围的民房,众人无不啧啧称奇,果然是一棵神树。

一时间,樟树的倒塌,成为汀州城百姓议论的话题。

神树已经倒塌,无可挽回。于是许多人纷纷出主意,认为应该将这株樟树,雕刻成一尊菩萨,做一座庙宇,供奉起来,供汀州百姓烧香祭祀。

长汀古城民俗:五通公王“回娘家”庙会

樟树倒塌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站背巷隔壁的长汀县衙门。县太爷顺从民意,贴出告示,召集城里有名的雕刻工匠,尽快将菩萨雕刻完成。

雕刻工匠们纷纷响应,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将古樟树的主干,雕刻成了五通公王(即华光大帝)。由于是用整段的樟树雕刻而成,五通公王塑像身高约有2米,头像箩筐那么大,重约七八百斤,是汀州城当时最大型的木雕神像(很可惜,该神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给烧毁了)。

大樟树除了主干雕刻成五通公王以外,还有七根支干,雕刻工匠们又将七根支干雕刻成七个女神像,被称为七圣仙女。

五通公王和七个神女都雕刻好后,将他们供奉在什么地方呢?百姓们又纷纷议论出主意。许多人认为,樟树神是生长在站背巷的,应该在站背巷就地建庙。

于是就在站背巷的空坪里建造了一座不大的“七圣宫”,供奉五通公王和七个女神。从此,“七圣宫”享受着人间的烟火,香客们上香祭拜,好不热闹。

俗话说,无风能起浪,平地起风波。原本把五通公王和七个女神供奉在七圣宫内,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人们日日朝拜,祈求五通公王保佑汀州百姓平安无事。偏偏有一些人无事生非,说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话来。有人说:“五通公王讨了七房夫人,天天洞房花烛,好不快活!”还有一些人附和着说:“对对,那七个女神是五通公王的七个老婆!”这些议论,使一些老者十分气愤,大骂那些人:“亵渎神明,罪过,罪过!”

但是,人们冷静下来后,觉得之所以会引起人们议论,并非无缘无故,为什么要将五通公王和七个女神摆在一起呢?这不是明摆着让人无事生非去议论吗?为什么不把五通公王和七个女神分开供奉呢?

说得对呀!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议论,还五通公王清白的名声,于是有人提议要重新为五通公王建一座庙宇。同时,人们发现“七圣宫”受站背巷地域条件的限制,庙宇十分窄小,无法进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因此,重建五通公王庙宇的建议,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经过堪舆先生认真、仔细的反复勘测,最后选定距“七圣宫”约半里之遥(200多米)的一处地方建庙(即现五通庙址)。这里原是一块空旷的地块,前方约100米开外,就是奔腾南流、一泻千里的汀江。往后看,巍巍卧龙山高高耸立,像坚强的靠背。卧龙山巅,云雾缭绕,气势不凡!前有水,后有山,真是好风好水,建庙后一定能恩施八方,造福芸芸众生。

经过一番辛劳,庙宇终于建成。被命名为“五通五显公王庙”,简称“五通庙”。何为五通?有人称眼通、耳通、鼻通、口通、舌通,称为五通;也有人称通天、通地、通年、通月、通日,故称五通。不论是何种解释,总之,五通公王就是四个字:神通广大!

长汀古城民俗:五通公王“回娘家”庙会

五通庙座北朝南,占地约500平方米。与当初站背巷的“七圣宫”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五通庙为传统寺庙建筑形式,悬山顶,圆穹形大门,大门进去为天井,两边是厢房。过了天井就是大殿,大殿中央安放着五通公王神像。

五通庙建成以后,汀州城里的老百姓纷纷来这里上香祭拜,烟火十分旺盛。

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大量增加,五通庙门前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市,这条街就被叫作“五通庙前街”,简称“五通街”。

长汀古城民俗:五通公王“回娘家”庙会

到了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修筑长汀县城墙,在五通庙前方丁字路约百米处,修筑了一座城门,因为正对着五通庙,被称做“五通门”。这里的汀江码头被称做五通门码头,码头边上的桥,被称为“五通桥”。你看,五通庙、五通街、五通门、五通码头、五通桥,这真是:一座五通庙,成就一方天!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利用五通庙兴办中学,后来又成为五通街居委会。2017年,根据广大群众的呼声,恢复五通庙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及信众们,出钱出力,运作筹谋,五通庙重新开放指日可待。

长汀古城民俗:五通公王“回娘家”庙会

说了这么多,五通庙的前世今生也就说完了,真像传奇故事一般!

各位朋友,对五通庙的历史你已有所了解,五通庙的话题今天就此打住。

但是,且慢!五通公王的故事还没完呢,据说五通公王十分念旧,五通公王念念不忘回站背巷娘家。因此,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信众们,提出要让五通公王每年都回站背巷去探亲,如此一来,便衍生出了五通公王回站背巷探亲的盛大庙会。整个庙会活动隆重热闹,别开生面,十分有趣。

责任编辑:admin